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2

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王东

平邑县中医医院 山东临沂 273300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治疗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目标为我院血瘀症患者68例,研究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对比治疗期间的最终效果。结果: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基于常规治疗为主的34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无效,有效率占比82.35%,基于活血化瘀治疗为主的34例实验组患者出1例无效,有效率占比97.06%,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活血化瘀治疗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中治疗效果明显,但由于瘀血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坚持辨证施治原则,以此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因此,对于血瘀症患者来说,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运用

淤血从中医角度讲是人体受到损伤后,而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果不及时进行散淤,就会对患者的气血运行造成影响。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内科较为常用的治疗模式。对于血瘀症患者来说,活血化瘀治疗不仅能改善气血运行,还能活血化瘀通络,伤害性较小,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探讨活血化瘀治疗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目标为我院血瘀症患者68例,研究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例数比例为18:16;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例数比例为20:14,患者在22--69岁区间;疾病种类:头痛18例、胃痛22例、心悸10例、胸痹及腹痛分别为10例、8例。两组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主要根据血瘀症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吸痰、吸氧等操作。

实验组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包含多种治疗方案,如益气活血、利湿活血、温经活血、通下活血以及清热活血等,下面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具体如下:(1)头痛症状:头痛患者的表现特征为针刺、舌苔暗紫并伴有淤血斑,对此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白芷、川红花、白芍、桃仁、川芎及地龙组成治疗中药方,用清水进行煎煮,每方剂量为9g,1剂/日,2次/天(早晚);针对头痛剧烈患者,可在此药方基础上增添能止痛且通络的药物,如蜈蚣、白菊花和全蝎等。(2)胃痛症状:此症状的表现特征主要有较强的胃脘疼痛,且饭后疼痛更加剧烈,患者舌脉暗紫、比较干涩,此症状主要因淤停胃络引起,因此在治疗方案选择时,应采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药物为主,起到理气和胃的作用。(3)心悸症状:此症状的表现特征是心悸、不安、胸闷、唇甲青紫,对此应采用6g红花、12g桃仁、赤芍、川芎、生地黄、24g丹参、当归等,以达到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功效。(4)胸痹症状:患者胸肋疼痛、时而伴有胸闷,痛处固定不移等,可采用6g桔梗、9g生地黄、枳壳、12g当归、三七粉、15g全瓜萎、醋炒乳香组成中药方,1剂/日,去渣取汁。(5)腹痛症状:此病症表现如针刺感、舌质暗紫,瘀血内停证,痛处固定。可采用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达到通窍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对常规治疗方法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法的最终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总有效率构成比=(治愈患者构成比+显效患者构成比+有效患者构成比)*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用x²检验,p<0.05时表示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最终治疗效果

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基于常规治疗为主的34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无效,有效率占比82.35%,基于活血化瘀治疗为主的34例实验组患者出1例无效,有效率占比97.06%,差异明显(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最终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例)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4(例)

12(例)35.29%

6(例)17.65%

10(例)29.41%

6(例)17.65%

28(例)82.35%

实验组

34(例)

18(例)52.94%

9(例)26.47%

6(例)17.65%

1(例)2.94%

33(例)97.06%

3讨论

对中医内科深入调查发现[2],淤血为内科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症,该病症患者通常表现疼痛,且舌苔暗紫、局部伴有肿块等特征。如果患者身体长期存在淤血,不仅会影响其气血运行,严重时还会损伤患者的脏腑,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活血化瘀治疗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治疗中,它不仅有活血化瘀通络,而且还能改善患者气血通畅的功效。因此,在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施以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保证其合理性与安全性[3]。对于头痛病症,应以通络止痛为目的;对于胃痛病症,应以理气和胃为目的;对于心悸和胸痹患者,主要以理气通络为目的;对于腹痛病症,主要以通窍止痛、活血化瘀为目的,因此,由于血瘀症患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需要在进行治疗时对症施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起到治疗的最佳效果[4]。对此,本组研究中,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基于常规治疗为主的34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无效,有效率占比82.35%,基于活血化瘀治疗为主的34例实验组患者出1例无效,有效率占比97.06%,差异明显(P<0.05),这充分表明在中医内科中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安全、确切,不仅有活血化瘀通络,而且还能改善患者气血通畅的功效,充分展现出临床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将活血化瘀治疗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瘀血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进行治疗时应坚持辨证施治原则,以此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因此,对于血瘀症患者来说,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 [1]张宗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名医,2020(12):347-348.

  • [2]宋旭祖.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家庭生活指南,2020(07):88-89.

  • [3]刘国民.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0):2918-2920.

  • [4]李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5):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