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P模式在提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CNP模式在提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季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401120


【摘要】目的:研究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CNP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0例(2020.02-2021.02),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与CNP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卧床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满意率(77.78%),观察组(95.56%)更高(P<0.05)。结论: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CNP模式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内科急症的一种,较为常见,该病具备病程进展快、起病急等特点,并且该病患者通常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症,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给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CMP模式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0例(2020.02-2021.02),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女为26:19,年龄最低56岁,年龄最高86岁,平均(71.62±2.34)岁。观察组男:女为25:20,年龄最低57岁,年龄最高85岁,平均(72.03±3.29)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包含用药指导、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健康宣教等。

1.2.2观察组

应用CNP模式,具体如下:(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首先,明晰纵轴(诊断、健康宣教、用药、检查等护理方式)与横轴(时间),由主治医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2)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内容:术后第1d,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定期查看穿刺血管有无异常发生,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术后第2d,协助患者坐起,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关节等阻抗运动;术后第3d,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多食低脂、低盐、半流质食物,询问患者睡眠状况;术后第4d,指导患者活动四肢,遵医嘱给氧及用药,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主动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诉求,并针对性展开疏导工作,叮嘱患者多食用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指导患者展开体能锻炼。出院日,叮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从而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私自停药,引导并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展开护理工作,蓝笔标记执行完成,红笔标记未执行,执行人需确认签字。

1.3观察指标

(1)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含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费用。

(2)将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发给两组患者,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满分100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相应分值为≥90分、75分至89分、<75分。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5.0统计分析,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卧床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61b1bb68f1a55_html_35c98dfe0801f945.gif±s

组别(n=45)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h)

住院费用(元)

观察组

12.87±3.93

25.13±2.41

8873.28±131.69

对照组

15.74±2.56

35.41±4.03

10127.63±216.37

t

4.105

14.686

33.220

P

0.000

0.000

0.000

2.2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相比于对照组满意率(77.78%),观察组(95.56%)更高(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组别(n=45)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26(57.78)

17(37.78)

2(4.44)

43(95.56)

对照组

22(48.89)

13(28.89)

10(22.22)

35(77.78)

X2

-

-

-

6.154

P

-

-

-

0.01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危急重症的一种,该病具备起病急、病程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并且该病患者常常伴有心律失常等病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较大。所以该病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治疗[2]。当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3]。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必要。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以已确诊疾病为依据,针对性制定指导护理人员预见性、主动性展开护理工作的临床护理计划[4]。此种护理模式可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并且可使患者明确自身的护理目标,引导患者自觉参与护理过程,从而使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提升[5]

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卧床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表明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CNP模式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降低患者医疗花费,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CNP模式发挥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佳,周杜娟.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03):38-40.

[2]韩美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效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02):2.

[3]季彦楠.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急性心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05):3381+3376.

[4]周艳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376+380.

[5]解玉霞,杨晓红.全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