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2

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陈璐媛 1 吴红霞 2

1 陆军第 950医院麻醉科, 844900

2陆军第947医院普通外科,844200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苏醒期的患者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命名为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手术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状况评分,观察组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用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心理状况;躁动发生率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临床常见的麻醉方式,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使患者术后出现嗜睡、躁动、意识不清楚、过度挣扎等现象,不利于保证预后,如果患者不能安全度过全麻恢复期,还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为了规避全麻对中枢神经的影响[1],提升全麻的安全性,则需要辅以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安全恢复。本文以我院行全麻处理的手术患者为例,对其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临床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4例,均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苏醒期的患者,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2例中有女性患者14名,有男性患者18名,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58岁,平均年龄为(35.43±2.31)岁。

观察组:本组32例中有女性患者16名,有男性患者16名,年龄最小者23岁,年龄最大者57岁,平均年龄为(35.65±2.24)岁。

以上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加强生命体征监护,严格控制全麻的药物剂量,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吸氧、营养等支持。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1)术毕,将患者推送至全麻苏醒室观察,做好保暖工作,用温热的清水和毛巾擦拭患者身体上的血迹、污染物以及消毒液等,并结合实际的情况,设立防护栏,做好适当的约束,避免患者因躁动而产生的坠床等不良事件(2)全麻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以肢体和语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放松身心,减少应激等并发症(3)全麻苏醒期间,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等,并观察患的自主呼吸情况和意识恢复情况,适时拔管[2],在拔管后的10min详细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如拔管后血氧饱和度>95%,则可以转交给普通病房(4)如患者舌头后坠,需要拖住患者下颌,头部稍向后仰,必要时行氧气吸入和口咽通气管,保证氧气补充,如喉部、支气管出现痉挛,需要及时氧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min,缓慢滴注50%葡萄糖20ml+氨茶碱250mg,如干预效果不明显,需要使用肌肉松弛剂+气管插管,待拔管后送回普通病房(5)在麻醉苏醒期间,补充的液体需要加温处理,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注意气道湿化,以免气道受损[3](6)定期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护理能力和素养,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在苏醒期间,始终陪伴患者,观察患者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况评分:通过SA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临界值50分,得分越低越好。

对比两组的苏醒用时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观察指标,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通过卡方值检验以及t值检验进行处理,当结果显示(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况评分以及苏醒用时

如下表一所示,心理状况评分,观察组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用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心理状况评分以及苏醒用时 (x±s)

组别

n

SAS评分

苏醒用时

观察组

32

30.36±2.67

12.11±1.25

对照组

32

40.35±2.12

16.56±1.72

t


16.576

11.839

p


0.000

0.000

2.2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如下表二所示,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n(%)

组别

n

发生率

观察组

32

2(6.25)

对照组

32

8(25.00)

X2


4.267

p


0.039

3讨论

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而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会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诱发躁动、应激等不良情况,增加术后安全的风险,因此,为了避免患者身心受到创伤,影响手术的效果,则需要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提升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促使患者全麻后尽快的苏醒[4]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手术室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苏醒期间因情绪的波动而影响中枢神经,同时手术室护理通过观察患者的情况,辅以较多的对阵处理,保证氧气的补充,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用全程的陪护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从而规避风险因素,保证苏醒期间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就全麻患者而言,在苏醒期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预防躁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使患者更安全、更有效的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印玉芹,何玲,孔兰凤. 研究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16(19):190-191.

[2]朱晓瑜.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4):479-480.

[3]许祥华,孔媛媛,陈杨磊.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改善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降低躁动发生率中的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8):153-154.

[4]张丹丹. 手术室综合护理措施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16(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