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

张茂武

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修德小学 安徽 合肥 231533

摘 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数学活动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他们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活动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下是我多年来教学实践中几点体会:

一、把握教学目标,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说明使用学具、动手操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也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操作难度的调控,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而且还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将知识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象形化、具体化,使其首脑并用,进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这不仅有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者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活动对教学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中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操作中快快乐乐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离不开动手操作。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在教学中,可以用跺脚、拍手、数数来感受1秒钟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秒钟内最多能写多少字,在30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初步掌握的基础上,然后让他们估计折叠一架纸飞机大约需要多少秒,想一想3秒钟内我们可以完成哪些事等。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能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成主动去探索研究,改变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动手操作与思维同行,发展动手操作活动的逻辑性。

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而且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动手实践与一般的操作活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认为只要自己清楚活动的意图及要达到的效果就行了,学生无须了解此次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盲目无序。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有位教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5个红球,1个白球,如果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呢?小组讨论后再交流。师:下面分小组摸球并记录结果。生:摸到红球可能性大。这样操作缺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性,不能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如果改为教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面共有6个球,如果不倒出来看,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的个数多吗?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确活动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操作结果中,提出猜想,最后打开盒子验证猜想。这样的操作就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了,增强了动手操作活动逻辑性。

四、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去。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排竖式等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课本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但是,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五、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我先让每个同学拿出7小棒,每3个小棒分1捆,求分成了几捆?还剩几根?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一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小棒,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活动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2]江智生.浅谈小学数学的动手操作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2):51.

[3]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M].天津教育出版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