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张京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海淀区 100088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医疗水平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根据有关调查预测,截止到2025年,我国人口中几乎14%将会是老年人,并于2030年达到高峰,并持续20余年。年纪的增长激发了老年人群对死亡的思考,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死亡”闭口不提,并抱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基于此,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老年人;善终教育


当前越来越多学者都加大了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态度、幸福感等各方面的研究。老年人无论是从生活自理能力,还是身体抵抗力方面都大不如从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患上各类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无论在哪种疾病面前,老年人都是高风险人群。不仅如此,老年人在心理上也更容易出现无助、恐慌、害怕死亡等情绪。善终教育作为老年教育的一种,能够培养老年人对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阐述

1.1善终教育

善终教育也被称为死亡教育,或是生命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人们对死亡有更理性的认知,不要“谈死色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生命慢慢走向终点,可能会加重对死亡的恐慌,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做好善终教育十分有必要,能够缓解其对死亡的焦虑。且目前我国老龄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做好善终教育意义重大。

1.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在《为何积极心理学如此重要》一书中提出。目前国内学者也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分为了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从主观层面的角度来看,主要为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二是从个体层面的角度,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层面进行研究。

2 老年人善终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是我国的善终教育体系还并不完善,不仅是老年人,很多人对死亡的认识都还并不全面。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死亡普遍抱有恐惧心理,无法正确对待。二是和善终教育有关的内容比较少,教育形式十分单一,且教育的主要地点多为老年大学,还并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及,这就会让很多老年人在死亡来临之际存在不合理的行为。三是善终教育的进行,并没有以满足老年人实际心理需求为主,很多老年人在死亡来临之前,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留下遗憾。做好善终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死亡,同时也能够缓解家属、朋友的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3 善终教育

3.1护士教育

尊重死亡即是尊重生命,护士教育应转变从业人员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其正确意识到善终教育的重要性,教会老年人接受死亡,勇于面对死亡。在日常护理中,要主动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提升其生活信心和自理能力。在护士教育中,应让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从而全面提升善终教育水平。

3.2病人教育

年纪越大,且患上的疾病越严重,就越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心中会塞满负面情绪,不利于其正常生活。一般人对幸福的追求多局限于物质方面,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对幸福的追求更侧重于心理和精神层面。例如在临终前完成心愿,或是让家人多陪同等。在善终教育中,应提前让老年人了解到死亡的含义,并让护士、患者等多分散其注意力;或是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其获得满足感。

3.3家属教育

失去亲人对家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临终前,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家属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可以向心理教育专家求助,指导老年人和家属进行正常交流,对于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临终前很多老年人在身体、心理上都备受煎熬,家属应该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怀,满足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心理需要。

3.4社会教育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并不了解善终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对死亡的认知也仅停留在生理层面,这主要是因社会教育不足导致的。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和死亡有关的内容;而在医疗保健体系方面,也没有在临终护理方面形成积极的善终大环境。在新媒体、自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可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广泛宣传临终关怀,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从而让老年人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死亡。

4 积极心理学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应用

4.1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让老年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以更好地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在善终教育中,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老年人回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或是具有强烈幸福感的瞬间,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死观。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老年人回顾生命中的幸福事迹,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2)邀请亲朋好友,或是以前对死亡有着强烈恐惧,但是经过善终教育之后,能够坦然面对的人群。用身边的实际案例来树立老年人的自信心;(3)让老年人在脑海里想出亲朋好友的名字,可利用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4)将老年人的注意力从畏惧死亡、胡思乱想中解放出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4.2积极人格特质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性格特点都是可以在后天学习和培训中获得的,比如乐观、热情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态度等。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是不断成长的,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个人潜力可得到充分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强化幸福感,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可大大减少对死亡的恐慌及焦虑。具体措施:(1)充分激发老年人的乐观、热情人格,首先要培养其对善终教育的正确认识,随后慢慢过渡到死亡的思考和理解。在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果之后,在交流中多应用鼓励性的话语,强化生活信心;(2)让老年人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例如每天早晨醒来或夜间睡觉之前,可用正向激励的话语和自己对话,保持良好的心态。

4.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宏观层面。这是最高一层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指国家政策、经济制度等;(2)中间层面。主要为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所在单位、生活圈等;(3)微观层面。主要是个体或家庭层面,包含了家庭关系。

具体措施如下:(1)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应从宏观上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我国人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可在学校、社会教育中,将善终教育渗入其中,不制造对死亡的恐慌;(2)从中间层面来看,老年人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工作单位等,都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可以多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让其感到被社会所需要;(3)从微观层面来看,家庭成员应给予老年人充分的支持,尤其是精神层面,从而让老年人以更平和的心态度过晚年。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应该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善终教育氛围。无论是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应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其中,提升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梦雨,薛朝霞.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运用[J].心理月刊,2021,16(15):229-230+105.

[2]马婷.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农村老年人善终期望认知调查及教育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21.

[3]杨雅清,古津贤.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0):13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