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

张葵

进贤县妇幼保健院 江西进贤 331700

摘要: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也是学习其他临床各科的基础。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性,没有模拟情景的画面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同时也可能与疫情期间护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少有关。获取知识是形成信念和改变行为的前提,坚定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改变行为是一切教学的最终目标。护理教学要实现护生正确护理行为的目标,就要使护生实现知信行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本研究将知信行模式应用在护患沟通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能,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练习。同时,本研究因限于线上教学、大班授课等因素,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在叙事教学教师培训、叙事素材收集和制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思维

引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院校本科生教学中重要的临床基础课,也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师,因此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

1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的培养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为此临床见习时长不断增加,甚至不惜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长为代价。但床边教学的教学效果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预期,这一行为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没有在临床上得到锻炼,同时因为授课老师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临床和理论的割裂。

1.1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教材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这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经历了一些变化,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1.2临床实践教学临床

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医科学校教学工作中很关键的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许多高校在大二就安排了临床见习,以帮助学生早期了解临床。但即便如此,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3考试方法

考试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教学的内容、方法直接关联,它对教学有着正向反馈即促进和调节作用[4]。如今许多高校虽然已将临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范围,但在考试时依然采用笔试方式进行理论考核,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重视书本理论学习,对临床部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考试成绩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一来即便临床教学进行的再好,学生也不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去思考如何去讲理论转化为实践,临床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最重要地是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考试恰恰就是一种重要手段。但现阶段的考试方式难以对临床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中医临床思维的突出强调

临床思维是一个综合分析临床数据并利用临床医学知识在逻辑上建立基础的过程,从复杂的线索中发现并解决了本质矛盾。中医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受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极大影响。它是一个基于内脏和经脉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鲁认为中医教育必须尊重中医规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教育目标必须扎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关怀”的核心,以培养具有“中医思维模式”的人才,真正培养具有突出临床效果的著名中医医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中医思想上是非常薄弱的。虽然在本科阶段学生学习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临床中,有些学生甚至套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说明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树立地还不够牢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知识结构理论的3要素,即知识储备、能力和素质。知识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才能转化成能力和素质。学生在学校进行了知识储备,但要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素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当前,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两大课题,中医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它没有很好地解决继承问题。传承的内容不仅是古代学术成就,也是中医教育思想,尤其是教师教育的本质。自古中医多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对经典著作的诵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背诵经典开始,打牢中医的基本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临床拿来就用。这也是培养中医思维关键的一环。

3临床思维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

3.1临床思维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应用

备课是中药良好内服药的前提。不同的教师在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因此他们在教学和准备教学方面投入较少。他们只是跟着剧本走,缺乏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散地思考的能力。这种准备带来了不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变得困难。教学准备过程应体现生动的教学设计,采思维导图制课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反映出这种思维工具的发散性思维、直觉性和可见度,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从当地传播,把握全局。

3.2临床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教学中起着特殊作用的内医学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学科和内医学学科之一。但是,很难记住和应用它,因为它有很多内容和枯燥的单词。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是教师临床教学的重点,期望教学目标是在有限的课堂和临床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评价各种疾病和综合征的病因病机,送药处方。

3.3临床思维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当前,如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教育医学生处理好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结束语

总之,想要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人才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上述内容仅仅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所进行的一些思考,其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峥峥,蔡倩,吴海斌,焦扬,张永生,王琦.中医内科学课程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9,38(04):60-63.

[2]佘崇佳,李福凤.提升中医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34-35.

[3]吕岑,方志聪,何锦,肖淦辰,吴晓勇.中医内科实习生中医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01):397-398.

[4]万丽玲,秦琬玲,王茂泓,江一平,盛励.培养综合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带教模式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04):97-99.

[5]佘崇佳,刘志萍,李福凤.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18,33(12):1716-1718.

[6]王毅.以三辨论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浅谈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0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