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有效缓解疼痛的改良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上臂肌肉注射改良方法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

接种重

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有效缓解疼痛的改良技术

刘方方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西 太原)0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受种者痛感明显及肌肉注射并发症多的问题,并使用上臂三角肌行肌肉注射改良方法,研究其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 2021年5月份本人参与注射的150例重组新冠疫苗受种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不同注射方法对注射人群的影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注射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肌肉注射方法。从受种者疼痛评分、注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对两种注射方式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受种者的疼痛评分数值、注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 改良注射法) 操作者的熟练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采用改良注射方法(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注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能明显减轻受种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注射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并不会增加受种者操作负担。

【关键词】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肌肉注射; 疼痛; 药物外渗;红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1-2] ,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严重危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亟待有效的防控措施.疫苗接种是一种能阻断传染性传播并且有效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3]。目前获准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4],截止到2021年9月底本疫苗接种站推广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有:灭活疫苗(Vero细胞)和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该两类新冠疫苗均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接种,肌肉注射后常出现疼痛、红晕、硬结、药物外渗、感染等并发症。通过调查显示接种重组疫苗的并发症较灭活疫苗明显增多,本研究采取改良肌肉注射方法减轻接种重组新冠疫苗人群的疼痛感等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5月份在本疫苗接种站注射重组新冠疫苗第一剂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 150例受种者,其中男 87 例,女63例,年龄 18~68 岁,平均( 41.30±8.3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观察组71例,对照组79例。两组入组人数在一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慢性疾病情况、皮损情况、营养状况、痛觉感应灵敏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受种者采用传统的注射方法: 选取上臂三角肌为注射部位,具体操作为:一手拇指及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使用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垂直刺入肌内一般为针梗的1/2--2/3,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法: 首先改用瓶内排气法抽取药液:即抽取足量的药液,注射器内留存0.1-0.15ml空气,保持注射器连接安瓿,一手持注射器连接的安瓿内针尖朝下,将空气轻轻震荡至活塞端,选择在上臂外侧,距肩峰上缘2-3横指的位置,受种者取叉腰动作自然将前臂置于操作台边缘,充分暴露上臂三角肌区域,操作者跟受种者介绍注射疫苗的情况或其他事项,以分散注意力,一边在上臂三角肌外侧注射部位用棉签75%的医用酒精消毒两遍,第二遍范围大于第一遍,一手手拇指与示指在注射点3-5cm处提捏三角肌两侧皮肤,形成褶皱后,另一手手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在褶皱最高点处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松开提捏皮肤的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3.观察指标: 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接种对象的疼痛评分、接种后并发症发生率。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受种者的疼痛评分、注射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改良注射法)受种者配合程度与对照组(传统注射法)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受种者疼痛评分、注射后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效率比较

组别

疼痛评分

x±s

注射后并发症[n(%) ]

药物外渗 红晕 硬结

操作效率评分

x±s

观察组(n=71)

4.54±1.38

3(4.22%)

2(2.82%)

1(1.41%)

4.23±1.23

对照组(n=79)

6.58±2.16

6(7.59%)

5(6.33%)

4(5.06%)

4.46±1.13

p

0.00

0.00

0.00

0.00

0.19


三、讨论

改良注射法可有效减轻受种者疼痛,较传统方法具有优势。上臂三角肌外侧是临床上接种疫苗的常用注射部位,该位置便于操作,提高受种者的依从性,减少不便暴露。该注射法可减弱受种者的疼痛感,路江玲等已经探讨了改良注射法注射其他药物对受种者疼痛感觉的影响,认为其操作可行性高,同时,可减轻受种者的痛觉,提高了受种者的依从性。肌内注射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药物外渗、红晕、硬结、渗血、感染等,其中,肌肉注射时因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疼痛,可使受种者产生紧张情绪,导致肌肉紧绷,使注射时产生较大阻力,而注射后药液渗出的主要原因是推药时压力而产生的惯性,增加药物渗入皮下组织的概率,加重局部疼痛,改良注射法可防止拔针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从而降低组织受刺激的程度,减轻疼痛,还可将药液限制在注射肌肉组织局部而有利于药物吸收。该方法减少了局部渗出,相应减少了注射时疼痛和药物浪费,同时也减轻了疼痛持续时间。本研究采用的改良注射法接种新冠疫苗可缓解受种者的心理压力,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江玲. 改良肌肉注射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 内科, 2009, 4(002):325-326.

  2. 项芳, 吴蓓茸, 吴祥娜, & 庄黛娜. (2013). 改良肌内注射利多卡因对缓解生长因子注射痛的效果. 解放军护理杂志(22), 72-73.

  3. 黄挺, 褚以文, 黄金竹. 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及在疫苗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0年41卷4期, 259-263页, CA, 2020.

  4. 佟志强, 邢玥, 姜帅,等. 癌症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07):35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