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江苏人才支撑体系模型——以苏南五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江苏人才支撑体系模型——以苏南五市为例

朱 辉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摘要:本文构建了人才支撑体系模型,从区域人才现实支撑力和潜在支撑力两方面进行考量,从人才规模、人才素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投入以及人才环境六个要素角度出发进行指标测评,指出了区域内部差距大,人才资源分布不均,不利于发挥区域人才整合效应与扩散效应,通过相应的方法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尤其是镇江与苏州的差距,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使得人才支撑的效应最大化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推动江苏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人才支撑体系


在改革背景下,江苏经济增长也需要从要素供给机制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努力构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通过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要素供给质量的提升和供给结构的优化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资本要素驱动增长机制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以及要素供给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在开展研发合作的同时还需推进技术的自主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人力资源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潜能。而对江苏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分析中,着重从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六个维度对人才支撑体系进行考察。

一、人才支撑体系模型及指标选取

针对江苏供给侧背景下的人才支撑体系,不仅要从当前状况进行考察,还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性。鉴于此,可以从区域人才现实支撑力(A1)和潜在支撑力(A2)两方面进行考量。本文将现实支撑力(A1)从人才规模(B1)、人才素质(B2)以及人才创新(B3)三个要素角度出发进行指标测评;将潜在支撑力(A2)从人才培养(B4)、人才投入(B5)以及人才环境(B6)三个要素角度出发进行指标测评。B1-B6六大要素基本涵盖了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流动、环境等各类人才因素。从理论分析模型图(如下图1所示)来看,呈现“一体两翼”的形态,“一体”指区域人才支撑能力这一分析主体,“两翼”则分别代表现实与潜在支撑力。

61975b7dc79f3_html_5af4ae3c0f856a72.gif


















图1 区域人才支撑体系的“一体两翼”模型


基于“一体两翼”模型,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并进行改进,略去方案层,将指标层进行扩展,在构建了准则层A1、A2两个之外,设一级指标层六个和二级指标层十八个。二级指标层全部都采用了定量指标,并且内涵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对人才规模(B1)、人才素质(B2)、人才创新(B3)、人才培养(B4)、人才投入(B5)以及人才环境(B6)六大要素进行诠释,并且能够体现SMART原则,发挥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与导向功能的作用。

在指标选取中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分别针对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进行了指标的选取与体系的建立。综合运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方法,首先运用AHP法算出支撑力指标体系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综合指数法逐层计算支撑力指数,最后得出一个综合支撑力指数的方法。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选取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逐层计算第一准则层现实支撑力(A1)指数及所包含的人才规模指数FB1、人才素质指数FB2以及人才创新指数FB3,结果显示:从人才规模指数FB1、人才素质指数FB2以及人才创新指数FB3来看,南京在人才素质方面排名第一,苏州第二;苏州在人才规模和人才创新方面都是第一位,南京为第二位;现实竞争力的三个测度方面,无锡均为第三位、常州为第四位,镇江为第五位。从人才现实支撑力整体来看,苏州最强,其次为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名列三四五位。但值得引起重视的在于单从各项指数的数值来看,一方面,排名第一的苏州的数值比排名最后的镇江均高出1-3倍,这反应出了苏南五市在人才现实支撑力上的内部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各项指标无锡强于常州,常州又强于镇江的固定格局在短期难以改变。

接下来,再运用综合指数法逐层计算第一准则层潜在支撑力(A2)指数及所包含的人才培养指数FB4、人才投入指数FB5以及人才环境指数FB6,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南京在人才培养方面排名第一,苏州第二;苏州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都是第一位,南京为第二位;潜在支撑力的三个测度方面,无锡均为第三位、常州为第四位,镇江为第五位。从人才潜在竞争力整体来看,苏州的人才潜在支撑力最强,其次为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名列三四五位。同样,单从各项指数的数值来看,一方面,排名第一的苏州的数值比排名最后的镇江均高出1-3倍,这反应出了苏南五市在人才潜在支撑力上的内部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各项指标无锡强于常州,常州又强于镇江的固定格局在短期难以改变。

三、结论及问题

通过区域人才支撑能力的“一体两翼”模型,从反映现实支撑力和潜在支撑力的六大指标进行衡量,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无论从现实支撑力A1还是从潜在支撑力A2去衡量,苏州都排在首位。六大指标中苏州有四大指标:人才规模(B1)、人才创新(B3)、人才投入(B5)和人才环境(B6)领先。这主要是因为苏州紧邻上海带来的区域优势优越、良好的投资孵化环境、健全的创新创业体制所带来的人才区域优势,苏州也成为苏南推动江苏供给侧改革人才供给的首选地。

其次,南京在现实支撑力A1和潜在支撑力A2都排在第二位,六大指标中的人才素质(B2)和人才培养(B4)领先,这主要是得益于南京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实力雄厚。但人才的激烈竞争及老工业化基地的没落使得本地高校培养人才有流出趋势,不少南京毕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去上海及苏州就业。

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六大指标及十八项二级指标均出现了无锡第三位、常州第四位与镇江第五位的格局,标志着“锡常镇”这一格局的恒定性,短期难以改变。受多种条件的影响,近20年来,无锡的发展历来强于常州,常州也强于镇江,这一格局的打破有赖于镇江发挥后起优势从而逆袭,但难度较大。

第四,“苏宁锡常镇”这一格局排序与GDP相符,说明人才支撑力与GDP发展呈现相对应的关系,可以说,区域GDP的发展促进该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提升,而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提升也反作用于经济,使得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并出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最后,区域内部差距较大,出现“短板效应”。第一名苏州各项指标比最后一名镇江要高出不少,在“锡常镇”格局内无锡各项指标也显著高于镇江。区域内部差距大,人才资源分布不均,不利于发挥区域人才整合效应与扩散效应,对推进江苏供给侧改革通过要素供给质量的提升和供给结构的优化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资本要素驱动增长机制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带来一定的阻碍。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一味采取措施促使镇江发挥后发优势赶超无锡,接近苏州存在很大的难度,在镇江GDP提升、人才各项指标提升的同时,别的苏南城市也处于动态发展中。苏南区域人才支撑体系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排序、探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资源整合,缩小人才资源内部差距、平衡人才资源分布的问题。“苏宁锡常镇”的排序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打破,且打破这一格局必然牵涉区域调整、分工重新配置等多方问题,对地区人才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反而不利。而如何通过相应的方法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尤其是镇江与苏州的差距,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使得人才支撑的效应最大化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推动江苏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林喜庆.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2] 林喜庆,许放. 基于AHP的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以中国4个直辖市2008年数据分析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J]. 2013,(10)

[4]滕泰,冯磊.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4(1)

作者简介:

朱辉(1982-),男,江苏句容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金融科技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供给侧改革中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