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罗皓

会理实验小学 四川 会理 615100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交流的前提。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思想上的火花,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教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选择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建立合作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倘若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不仅能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教学认识过程,增强信心,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越性,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又意识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

 1、适时灵活分组。

学生要合作,首先要又合作的团体,过大过小都不利学生合作。因此,可以4─6人组成一个组,组内的成员可以按成绩划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适当自由配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地相互依靠。

即让学生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们也可能不成功,反之亦然,也就是同舟共济。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组内有不同的角色,明确自己每一次职责,职责定时轮换,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比如:教完平面图形面积,布置学生以组为单位和复习这部份知识,方式不限,通过小组合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组将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圆的知识进行对比整理;有的列成表格,有的以测试形式小结,可见,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定时轮换组长。

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是新课程理念值得关注的问题。曾看到一些观摩课上,让一位能干的学生回答了60%的问题,其他成员都缄口不言,可见能干学生包揽天下的局面是很多的。如何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轮换小组的组长,可以改变这种一边倒的局面。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有人说:“不会合作,就不是现代人。”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与他人交往不多,缺乏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经验。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分享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