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3


中国与美国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比较

李旭 刘俊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院 442002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442002

摘要:中美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因两国心理咨询实践发展程度的不同,存在着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对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完善,要积极借鉴美方守则及其他相关专业伦理规范的优点,尤其要重视多元文化立场、信息技术的影响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关键词:心理咨询 伦理守则 比较



导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在美国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虽然我国起步比美国晚,但其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实践的发展,两国的专业协会也制定了一系列伦理守则来引导专业人员应对工作实践中较常见的问题。美国咨询协会(ACA)于1961年出版了第一版伦理守则,并在之后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修订。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第一版准则颁布于1953年,并在1959、1981、1992和2002年多次出版了修订版。中国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编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已颁布的具有守则性质的文本有《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992)、《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1992)和由中国心理学会编制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2018,以下简称《中方守则》)。本文主要以《美国咨询学会伦理守则和实务标准》与《中方守则》(2018)为基础,对中美两国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中美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共同之处

(一)基于同样的价值观与道德原则

以ACA伦理守则为代表的美方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与中方守则所具有的相同点之一,是两者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同。中方的守则在"总则"部分就提出了"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和尊重”五条价值原则。ACA伦理守则虽未明确提出类似的一般原则,但其论及的主要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中方守则中提出的这五点价值。如“A.4.a避免伤害”项要求“咨询师要避免伤害来访者、受训者、研究参与者,同时尽量减小、弥补难以避免或难以预料的伤害。”1 这与善行的价值观是相符的;又如“G.2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中明确了“咨询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有欺骗行为,除非没有其他适当的选择或是研究的潜在价值证明该研究是正当的。”2这体现了“诚信”的价值观。而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布的伦理守则在中方五条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正直”原则。



(二)主体内容大致相同

中方的伦理守则包括“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和督导”、“研究和发表”“远程专业工作(网络/电话咨询)”、“媒体沟通与合作”以及“伦理问题处理”共十大部分。而ACA伦理守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这一部分。总体而言,中美的伦理守则都涉及了咨询师对来访者、对同事、对机构、对专业本身以及对于社会的伦理职责。



二、中美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不同之处

(一)美方伦理守则对合作关系的重视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可能会向同事、督导寻求建议,连接所在机构的其他资源,与社会工作者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合作等。促进来访者的利益和福祉这一最终职责目的要求咨询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必须是符合伦理的。ACA伦理守则因此将“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从如何促进跨学科的合作、如何处理与雇主的关系、如何进行顾问咨询等方面提出了伦理要求。中方守则则在“专业关系”部分提出了类似的伦理规范,如:“1.15 心理师与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同行(包括精神科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等)的交流和合作会影响对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服务质量。心理师应与相关同行建立积极的工作关系和沟通渠道,以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福祉。”3 这些规范涉及了与同行及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但在范围上不及ACA守则全面。

(二)美方伦理守则对多元文化观的坚持

坚持多元文化立场是贯穿ACA伦理守则始终的一个观点。如第一部分"咨访关系"提到“咨询师需主动了解来访者多元的文化背景”4;第二部分"保密、特权和隐私"将“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的考虑”看作尊重来访者权利的体现;第五部分"评价、测量和解释"中要求“咨询师在选择评价工具时,要考虑来访者多元文化的文化背景,避免测量工具失去适当的心理测量特性”5。中方的守则只是要求"心理师应公正地对待寻求专业服务者,不得因其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歧视对方。”6没有过多关注保持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的问题。



三、差异原因的探究

对“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的重视程度、对多元文化保持敏感是中美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突出的不同之处。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咨询发展程度的不同

心理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指导运动开始向当代咨询转变。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接纳"心理咨询学"为其第17分会,随后专业的伦理纲领及专业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相继诞生。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美国的心理咨询由此进入职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的心理咨询进入到专业化与多样化的阶段。学校咨询、夫妻与家庭咨询、康复咨询等实务领域不断细化。

我国的心理咨询则起步较晚, 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的诞生,是中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开始起步的重要标志。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心理咨询在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发展迅速,进入到专业化阶段。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从专业化向职业化发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10月公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为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虽然目前中国也兴起了网络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实务领域,但无论从实践深度还是所用理论、方法的原创性上看,都不及美国的心理咨询成熟。反映在伦理守则上,就表现为中方的守则不及美方的细致与全面。诸如对晚期绝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在中国大陆还是一个较陌生的领域,中方的守则也就未能涉及这方面的伦理规范。

此外,与心理咨询发展状况相似的是,美国的社会工作、医疗康复等行业的发展也远比中国大陆成熟。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出发,对来访者的评估与干预可能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医疗康复人员的共同参与。因此,ACA伦理守则就更为重视心理咨询与相关行业的合作。

(二)多元文化论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美方守则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源自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反对种族歧视和差别,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族群及其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性、传统和价值的泛文化思潮。而随着美国社会中有色人种比例的上升,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基于白人文化背景的传统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家必须看到,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主要产生于欧美文化背景,这种心理学在应用于不断显现的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口时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除非作一番修改以反映多元文化的特征,否则,这种欧美心理学或许就会变成文化上的过时物。”7 接纳了多元文化论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反对在缺少经验研究支撑的情况下将心理学研究成果从一个文化群体推广至另一个文化群体。对于心理咨询活动而言,不同来访者所属的文化环境对于保密、知情同意等伦理规范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来访者的评估、干预也会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结果。例如,在团体咨询中,若某位成员的文化背景鼓励其强烈的情绪表达或直接面质,那么团体领导者在评估时就不能认为其是功能不良的表现。由此看见,在心理咨询中秉持多元文化的观点是必须的,也是和公平、正直等专业价值观相一致的。而碍于专业实践发展得不够深入,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从业者还未对多元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中方伦理守则的完善

  1. 积极关注实践中的新问题

制定伦理守则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人员应对工作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并且确定本专业的伦理目标。因此,守则不仅要明确本专业最基础的价值理念,更要尽可能的对实践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可以是明晰的要求,如针对晚期绝症来访者的临终关怀,ACA守则提出四项措施以求保证"关怀质量";也可以是提示性建议,如对于网络心理咨询,ACA伦理守则指出"咨询师要判断来访者是否在智力、情感和身体方面有能力使用这种技术,另外也要看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否符合来访者的需求。"8 中方的守则侧重于原则性的指导,对于新出现的伦理问题不够敏感。今后可在结合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借鉴美方伦理守则的优点,在诸如向公众宣传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方面做出更细致的要求。

  1. 重视多元文化的观点

随着心理咨询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人群接触到这一服务。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以及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来访者可能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 此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都要求心理咨询师在提供服务时须以多元文化的观点为指导,时刻保持文化敏感性。中方的伦理守则也应加入多元文化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保密、知情同意、团体咨询与家庭咨询等方面为从业人员解决涉及文化的伦理问题提供指导。

  1. 学习借鉴其他相关行业的伦理经验

与心理咨询一样,社会工作也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专业性服务活动。二者在价值观、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1991年,随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本土化进程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守则》和《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相继颁布。中国大陆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完善可以借鉴我国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如基于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由民政部门主导、管理的现实,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守则》在”工作规范”部分提出社会工作者要“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方面反映社会成员需要社会工作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9。虽然我国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并不相同,但重视与政府及社会成员的沟通,这一经验依然值得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学习借鉴。

  1.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伦理主要涉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在处理彼此关系、与他们所提供服务的关系以及公众关系所应该采取的行动。而规定心理咨询师从业行为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只涉及“能做”或“不能做”,规定了专业从业者的行为的基线水平。ACA伦理守则和中方的伦理守则都提到当伦理责任与法律规范或其他相关法律权威发生冲突时,若咨询师不能解决,则应遵守法律规范或其他相关法律权威的要求。因此,加快涉及到心理咨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细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对伦理守则的补充与完善。如对于法律行为中作为当事人的来访者的信息保护问题,在美国所有州的法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了患者-心理咨询师特权的内容”10,即在法律过程中,来访者有权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不将咨询内容作为法庭证供。而我国的法律对此还未做出较为细致的规定。这可能会导致咨询师面临遵循保密原则与阻碍司法调查之间的困境。因此,今后不仅要及时修订伦理规范,也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注释:

1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443

2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472

3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2版,2018)

4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441

5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461

6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2版,2018)

7 Sue D Wetal . The persification of psychology: A multicultural revolution . American-psychologist, 1999;Vol. 54(12):1061-1069

8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447

9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守则》

10 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侯志瑾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P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