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9-2020年21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5


我院 2019-2020年 21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李艺敏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第一医院 福建 漳州 363199

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运用Excel197-2003工作表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210例药品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ADR中,根据年龄段分层,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69.52%;按原患疾病病种分布,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最高,占22.38%;涉及药品品种31种,最多的是抗菌药物(22.38%);以静脉滴注为主,占46.1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3.81%。结论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用药者对ADR的识别、及时防范、正确处理;加强医院ADR制度建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随着药品的不断研发上市,新的不良反应被不断的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为药品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利于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为了解医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保障临床合理用药。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2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ADR 210份。

1.2 分类 原患疾病病种分类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分类;药品品种分类按《药理学》第8版分类[2];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按《CTCAE》4.0版本分类[3]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运用Excel197-2003工作表对210份ADR按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损害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

依据患者年龄进行分层,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到210份ADR中,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69.52%。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合计例数

占比%

10岁及以下

11

5.24%

11-20岁

5

2.38%

21-30岁

10

4.76%

31-40岁

15

7.14%

41-50岁

23

10.95%

50岁以上

146

69.52%

合计

210份

100.00%

2.2 原患疾病病种分布

2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原患疾病病种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位居前3名,合计占62.85%。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患疾病分布情况见表2。

表2:原患疾病分布情况

原患疾病病种

原患疾病名称

病历数

百分比

呼吸系统疾病

肺部感染12,肺结核13,支气管肺炎5,慢性支气管炎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结核性胸膜炎2,上呼吸道感染2,慢阻肺2,支气管扩张伴咯血1,感染1,新生儿肺炎1,支气管炎1

47

22.38%

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16,脑梗死9,高血压7,头痛3,头晕2,急性心肌梗2,心功能不2,脑出血1,脑动脉瘤破,1,帕金森病1,

44

20.95%

恶性肿瘤

肺恶性肿瘤15,食管恶性肿瘤5,鼻咽恶性肿瘤5,乳腺恶性肿瘤4,宫颈恶性肿瘤4,卵巢恶性肿瘤2,卵巢恶性肿瘤2,胃恶性肿瘤2,阴道恶性肿瘤1,肾恶性肿瘤1

41

19.52%

脊柱四肢疾病

骨折16,髋关节痛1,其他特指的关节炎1,躯干肿块1,下肢静脉功能不全1,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疾患1,右股骨头骨性坏死1

22

10.48%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炎3,急性阑尾炎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慢性胃炎1,食管反流1,胃肠道不适1,胃痛1,胃息肉1,胰腺炎1,脂肪肝1,痔疮出血1,斜疝1,腹胀1,肝占位性病变1,肛管息1,

20

9.52%

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9,甲状腺功能亢进2

11

5.24%

妇产科疾病

卵巢畸胎瘤1、盆腔肿物1、剖腹产1、确认妊娠1、子宫息肉1

5

2.38%

外伤

多处挫伤1,髋挫伤1,脑震荡1,足部裂伤1,

5

2.38%

泌尿系疾病

泌尿系结石1,尿毒症1,肾积水1

3

1.43%

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2

2

0.95%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1,失眠1

2

0.95%

其他

发热2,副乳1,面肌抽搐1,皮疹1,疼痛待查1,药物过敏反应1,化脓性脑膜炎1

8

3.81%

合计

210

100.00%

2.3 药品品种

210份药品不良反应中,累计涉及药品品种31种,对药品种类、药品名称、剂型、给药途径进行统计,如表3。排名前三类药品:抗菌药物、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累计95例次,占45%。

表3:累计涉及药品品种

序号

药品种类

例数

构成比%

药品名称

1

抗菌药物

47

22.38%

左氧氟沙星(11)、头孢噻肟(8)、莫西沙星(5)、阿莫西林(5)、头孢他啶(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哌拉西林舒巴坦(2)、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片(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青霉素(1)、阿米卡星(1)、头孢拉定(1)、头孢曲松(1)、头孢美唑(1)、头孢西丁(1)、头孢泊肟酯(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

2

抗肿瘤药

33

15.71%

顺铂(6)、吉西他滨(6)、依托泊苷(4)、紫杉醇(4)、替吉奥(3)、培美曲塞二钠(2)、卡瑞利珠单抗(1)、多西他赛(1)、卡铂注射液(1)、卡培他滨(1)、尼妥珠单抗(1)、安罗替尼(1)、曲妥珠单抗(1)、吡柔比星(1)、

3

抗结核药

15

7.14%

利福平(9)、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2)、异烟肼(2)、吡嗪酰胺片(1)、乙胺丁醇片(1)

4

脱水剂

14

6.67%

甘露醇(5)、七叶皂苷(6)、呋塞米(1)、螺内酯(1)、氢氯噻嗪(1)

5

造影剂

13

6.19%

碘克沙醇(13)

6

口服降血糖药

11

5.24%

瑞格列奈片(3)、二甲双胍(4)、罗格列酮片(3)、阿卡波糖(1)

7

钙代谢调节药及抗骨质疏松药

11

5.24%

唑来膦酸注射液(8)、复方骨肽注射液(2)、阿仑膦酸钠维D3片(1)

8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9

4.29%

阿托伐他汀钙片(8)、阿昔莫司胶囊(1)

9

解热镇痛

8

3.81%

赖氨匹林(3)、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氨酚烷胺(1)、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1)、

10

抗高血压药

6

2.86%

氨氯地平(2)、左旋氨氯地平(1)、缬沙坦氨氯地平片(1)、硝苯地平控释片(1)、培哚普利(1)

11

肌松药

5

2.38%

苯磺顺阿曲库铵(5)

12

抗血小板

5

2.38%

阿司匹林(4)、替格瑞洛(1)

13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3

1.43%

甲巯咪唑片(2)、左甲状腺素钠片(1)

14

促凝血药

3

1.43%

矛头蝮蛇血凝酶(1)、白眉蛇毒血凝酶(1)、氨甲环酸(1)

15

中成药

3

1.43%

感冒灵(2)、丹参注射液(1)

16

抗癫痫药

2

0.95%

奥卡西平片(1)、卡马西平(1)

17

镇痛药

3

1.43%

哌替啶(1)、地佐辛(1)、氨酚羟考酮(1)

18

麻醉药

2

0.95%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1)、丙泊酚乳状注射液(1)

19

平喘药

2

0.95%

多索茶碱(1)、氨茶碱(1)

20

生物制品

2

0.95%

破伤风抗毒素(2)

21

质子泵抑制剂

2

0.95%

奥美拉唑(1)、泮托拉唑(1)

22

胃动力药

2

0.95%

多潘立酮片(2)

23

镇静催眠药

1

0.48%

唑吡坦片(1)

24

抗帕金森病

1

0.48%

多巴丝肼片(1)

25

免疫抑制剂

1

0.48%

环孢素软胶囊(1)

26

抗变态反应药

1

0.48%

西替利嗪(1)

27

抗精神分裂

1

0.48%

利培酮(1)

28

糖皮质激素

1

0.48%

醋酸泼尼松片(1)

29

血容量扩充剂

1

0.48%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1)

30

其他

1

0.48%

硫辛酸(1)

31

肝病辅助治疗药

1

0.48%

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1)


2.4 给药途径

输液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表4。用药途径中输液给药例数多于口服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动脉给药均为血管内输注给药,累计119例,占56.67%。其中位居第一的是静脉滴注给药的有97份,占46.19%。

表4: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

途径

例数

占比%

静脉滴注

97

46.19%

口服给药

84

40.00%

动脉给药

12

5.71%

静脉注射

10

4.76%

肌肉注射

6

2.86%

膀胱内给药

1

0.48%

合计

210份

100.00%

2.5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3.81%,位居第二、第三的分别是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12.86%和用药部位损害11.90%,见表5。

表5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系统损害

不良反应名称

例次

百分比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疹46,丘疹5,瘙痒5,荨麻疹3,药物性皮炎3,皮肤潮红2,剥脱性皮炎1,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风团1,红斑疹1,皮肤溃疡1,手足综合征1,药疹1.

71

33.81%

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11,骨髓抑制5,血小板减少4,贫血2,白细胞减少2,粒细胞减少1,凝血时间增长1,溶血性贫血1,

27

12.86%

用药部位损害

静脉炎18,面部水肿1,血管性水肿1,肺水肿1,外周水肿2,下肢水肿1,刺痛1

25

11.90%

肝胆系统损害

肝功能异常14,肝炎1

15

7.14%

胃肠道系统损害

恶心3,腹痛3,腹泻3,上消化道出血2,呕吐2,腹胀1,血便1

15

7.14%

代谢和营养异常

低血糖9,低血钾3,高尿酸血症2,

14

6.67%

全身性损害

发热5,高热3,超高热1,疲乏1,寒战1

12

5.71%

呼吸系统损害

咳嗽2,气喘1,呼吸困难1,间质性肺炎1

5

2.38%

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3,意识模糊2

5

2.38%

心脏血管损害

胸痛1,心绞痛1,心动过速1,期前收缩1.低血压1

5

2.38%

肾脏和泌尿系统损害

泌尿道出血1,血尿1,排尿痛1,肾功能异常1

4

1.90%

免疫系统反应

过敏性休克3

3

1.43%

骨骼肌和结缔组织疾病

肌痛1,肌肉骨骼痛1

2

0.95%

其他损害

牙龈痛1,牙龈增生1

2

0.95%

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二重感染1

1

0.48%

创伤、中毒和操作并发症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

1

0.48%

耳与迷路损害

听力降低1

1

0.48%

内分泌系统损害

甲状腺功能异常1

1

0.48%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乳房痛1

1

0.48%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

从表1可见210份ADR中,ADR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生,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69.52%,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其原因有:(1)因年龄增长,组织器官存在生理或病理性的功能减退,如肝、肾血流量减少、肝脏对药物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下降,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2)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患病率则增加。(3)药物在机体内的特异性受体数量减少,敏感组织对药物的反应减弱,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减弱[4-6]。因此,50岁以上人群更易出现ADR。

3.2 ADR与疾病

如表2所示,呼吸系统疾病药品发生率最高,占22.38%,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20.95%)、恶性肿瘤(19.52%),可见这三类疾病使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最为突出。这三类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有:(1)疾病本身可导致患者病理性器官的功能减退,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2)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长期用药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继而出现药物蓄积。(3)治疗时,普遍存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情况。多种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增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3.3 ADR与药品

共计31类药品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排名前三类药品:抗菌药物、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累计95例次,占45%,说明这三类药品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位居第一的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达47 例,占比22.38%。其原因主要是我院抗感染药物用药频度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随之增大。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避免大剂量、长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尤其对肝肾功能等脏器损伤、儿童和老年等特殊群体应加强ADR监测[7]。表4中用药途径中血管内给药的有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动脉给药,累计119例(56.67%)。其中静脉滴注位居第一,占46.19%,高于口服6.19%,可见患者输液导致药品不良反应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1)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大部分来源于各病区的住院患者。住院患者输液多,医院内完成输液,便于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监测,故上报比例大。(2)输液是治疗疾病时的重要给药途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住院患者输液率高,是临床工作中较突出的问题。(3)输液时,药物直接输入血管,无肝脏首关效应,在体内迅速分布,血药浓度较高,其pH值、渗透压、微小粒子等对机体的刺激较强,较易发生不良反应[8-9] 。因此建议临床用药时降低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用药。合理用药,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剂量、频次等。

3.4 ADR的器官/系统损害

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表5收集的210份药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3.81%,临床表现为皮疹、丘疹、瘙痒等。位居第二是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占12.86%,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等。位居第三的是用药部位损害占11.9%,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外周水肿,下肢水肿等。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10]。(2)皮肤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易被患者、医务人员察觉。

综上所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仅有病人年龄、原患疾病的影响,还与药品品种、给药途径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在用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药品说明书等,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给药途径,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因此,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宣传和培训用药者对ADR的识别、及时防范以及正确处理;医院应加强ADR制度建设,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Z].2011-05-04.

  2. 杨宝峰.药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484.

  3.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DB/OL]. 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18315.

  4. 庄红艳,刘珊珊,郝红兵,等.我院114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35) :4933-4936.

  5. 孙建勋,周秋霞,岳淑梅.我国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病状况及药学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02) :155-158.

  6. 刘艳,刘玉芹.关注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01) :51-54.

  7. 张灵,程娟,赵黎明,等.1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1) :670-673+684.

  8. 朱丽莎,杨思芸,屈马静.1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07) :707-709.

  9. 何梅,侯虹邑,宋林毅,等.我院2017-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3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0) :150-151.

  10. 马建明,施海东,张黎,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J].抗感染药学,2009,6(03) :214-21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