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脑梗死抢救中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分析急性脑梗死抢救中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

张义花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332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抢救中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77.14%(27/35)、(70.4±1.39)、(19.3±1.2)明显低于观察组94.29%(33/35)、(84.2±1.3)、(15.1±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高、日常生活能力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脑梗死;抢救;护理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该病为突发起病,一旦发病致死率较高,对抢救者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同时抢救成功者在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机率较高,常见为肢体运动障碍、偏瘫等,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期间,需要及时抓住时间,采用适宜的治疗手段提升患者脑血管再通率,保护患者的可逆性损伤神经元,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患者的预后[2]。本次探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讨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0~73岁,并发症为高血脂10例、高血压17例、冠心病8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57~77岁,并发症为高血脂17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内容为:将患者送至急诊室后,迅速连接心电图、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密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护。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内容为:(1)院前抢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医院应迅速通知抢救小组出诊,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电话向拨打者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针对情况作出一些指示比如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保持环境通风性好等。到达现场后应及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多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护理,同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抚,平稳抬上救护车转往医院治疗。(2)急诊接诊。在转运到医院的途中,护理人员应立即联系急救部门做好接诊准备,到达医院时迅速将患者送往抢救室,判断患者病情,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工作同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安抚。(3)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告知患者家属手术目的、手术过程和潜在并发症情况,得到家属的允许积极配合,准备好手术使用的器械、药物等。(4)溶栓护理。在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保证室内温度合适,减少患者翻身,控制输液速度。(5)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患者,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定时测量血压。病情稳定后可协助患者翻身,逐步引导患者下床走动,同时指导患者能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叮嘱患者家属患者的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低脂。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前后生活能力对比;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损伤对比[3]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6191d56eb0128_html_5c200fd63026aa2f.gif ±s),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对比。对照组护理后总满意度为77.14%,其中非常满意20例、满意7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为94.29%,其中非常满意29例、满意4例、不满意2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35

20

7

8

77.14

观察组

35

29

4

2

94.29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比。对照组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52.1±1.2、70.4±1.39,21.1±1.2、19.3±1.2;观察组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51.2±1.1、84.2±1.3;20.2±1.4、15.1±1.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比(分,6191d56eb0128_html_5c200fd63026aa2f.gif ±s)

组别

例数

时间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对照组

35

治疗前

52.1±1.2

21.1±1.2



治疗后

70.4±1.39

19.3±1.2

观察组

35

治疗前

51.2±1.1

20.2±1.4



治疗后

84.2±1.3

15.1±1.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为突发起病,一旦发病致死率较高,对抢救者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同时抢救成功者在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机率较高,常见为肢体运动障碍、偏瘫等,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期间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并且结合良好的护理方式才能全面的治疗效果。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出的一套综合性护理手段,从入院到出院,全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本次探究中,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77.14%(27/35)、(70.4±1.39)、(19.3±1.2)明显低于观察组94.29%(33/35)、(84.2±1.3)、(15.1±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高、日常生活能力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春雨,王巍.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要点[J]. 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34-235.

[2]王梦娜.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7):180-182.

[3]徐成荣.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要点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9(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