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我效能 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唤醒自我效能 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陈燕萍

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实施某一个行为的预判,可以影响其行为、思想及个人情感。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调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成为现阶段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师期望效应,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寻找对策。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后进生;教师期望效应;超限效应;赏识教育

后进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往往弱于其他学生,因此对于自我评价相应过低,自我否定、自卑、封闭、焦虑甚至敌视。这些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及人际交往等活动。作为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了解自我,树立自信,确立目标,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一、要深入理解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此效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意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并由此说明教师对学生期望的重要性。

自从做高一班主任以来,笔者时以“四有”好老师来检视自己,可以说是倾心倾力地付出,内心的确是希望学生能感同身受,体谅自己的用心良苦。

学生小董进校开始表现良好,乐于助人,但慢慢随着考试的增加,分数不理想,他变得性格冲动,多次违反校纪校规,上课随意。一次课堂上笔者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和同桌连书都没有翻开。为了顾全他们的面子,笔者蹬了他们一眼,并帮助靠近走道的那个同学翻开了书,示意小董也赶紧翻开书本。可他却气冲冲站起来说老师看不起他,怎么不给他翻书。笔者气不打一处来,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莫名奇妙怪老师;作为新手班主任也想抓住机会在全班学生面前立威。于是笔者声音越来越响,语气越来越激动,逼问董同学回答哪里对不起他。可董同学紧绷着脸,一句话也不肯说,场面一度僵化。

碰到学生不理解教师教育、不尊重教师人格,特别是出现案例中态度极端或者情绪失控的学生时,班主任工作经验比较欠缺的教师往往也会火上浇油“河东狮吼”,话赶话把对方逼进“墙角”,问题反而无法解决。

这里就需要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一个界定。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爱”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和真谛。对待问题学生或突发情况,更应该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等待,学生毕竟是孩子,学校就是让学生试错的地方。

二、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方法

面对董同学曲解班主任及相应的不良态度,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非常生气,没有及时调整情绪,缓解危机,反而当场以批评学生立威,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待笔者静下心来,觉得学生毕竟是孩子,不应该当着大家的面骂他。于是首先认错,总算给了学生台阶,也就创造了谈话机会,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细数了他进校以来诸如拾金不昧,帮助同学,参加赛等细节肯定了他的表现,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在老师眼里他还有许多闪光点。终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道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把握好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多么地重要。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首先要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本案例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师生关系充分说明并不是所有时间的教育效果都十分良好,必须抓住那些恰当的教育时机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教师处理问题,要遵循情绪调控原则,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之对个人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把握好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理念认为: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处在身心生长期的青年孩子尤其需要赏识的激励,需要及时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提高。再是有问题的学生也总有一些潜在的才能和好品格,要在这些优点“闪烁”时,抓住、放大,表扬、鼓励,让问题学生产生“成功感”,在本案例中闪光点成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元素。学生在闪光点中提高了自我认识,唤起自我效能,并为进一步奋发打下心理基础。

三、要注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上述可见,董同学从问题的出现的解决的根子在哪儿?在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如果学习成绩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而 “成绩”这个问题并非直面所能解决。要解开这个死结就需要明确,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立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站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根本上预防此类事件的出现。

当前的高中学校,考试之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师生也越来越功利甚至焦虑,这是形成师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也是该案例董同学认为教师看不起他的潜在原因。作为班主任,应当要在减轻学生在学业上的焦虑感。如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自我认同。(1)建立必要的学习常规和章程,比如班级公约等;(2)设计、布置良好的教室环境,形成鼓励学习的空间;(3)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4)谨慎、及时地处理学生违纪等不良的行为;(5)加强与个别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诊断、处理学生的问题;(6)了解、尊重并参与到学生的自发性文化活动中。着力于学生生涯规划,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现在的班主任教师应当适当超越应试的目标,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性学习、STEAM教育这类实践性强、社会涉及面广、具有生涯规划的特定领域取得进步,开辟出新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柔性管理策略[J].考试周刊,2021(04):159-160.

[2]袁志希.提高自我效能 促进后进生转变[J].教学实践,2021(04):107

[3]李强,唐金晶.高中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得相关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