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以黄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研究

王辰辉

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

绘画是视觉艺术,有一定的客观性,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更是在客观反映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再融合画家的个人情况和历史背景进行的再创造。地形特点是由地质要素所组成的地理环境的特质,而视觉形象特征是依托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通过众多艺术创作,自然而然呈现出的某些视觉形象或视觉形式,这是一种已经被人们接受的文化符号,它已经融入到民族的思想和血液当中。

自古中国人对黄河复杂的情感交织出了大量艺术作品,艺术家们为她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和性格色彩。其中以黄河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和绘画艺术作品众多,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明的千姿百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缩影。

一、绘画艺术中黄河不同流域的视觉形象特征

在绘画作品中,黄河中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形象特征。这是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更是画家用画笔所抽象出的高度概括的人文符号。

黄河中上游在视觉上造型崎岖且层次分明,黄土高原被黄河冲击的“千沟万壑”,色彩表现大多是饱和度较低灰黄色,承载者西北人民的朴实和厚重。

在造型上:地势平缓,黄河蜿蜒,在色彩上有更多的人文色彩,突出色彩的对比和冲突。这些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视觉特征。因为黄河流经这里已经是“地上悬河”所以没有支流所汇入,黄河在这里更多是人文价值的体现,这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正是承载这里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绘画呈现出了形式各异的面貌,无论是从绘画材料、创作题材、表现形式都体现出所在历史时期的文明特点,也表现出不同时代对母亲河表现的不同感情色彩。

二、被图形化的黄河记录在原始彩陶艺术上

陶器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人类生产生活较为发达后,在生产生活工具上体现出的精神一致,也可视为人类较早的艺术形式。公元前5千到公元前3千年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中较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在这些彩陶器上,古人们用极为朴实和概括的方式表现“水”的形象。

彩陶纹样源于先人们观察世界最原始方式。几何形概况的抽象表现手法即是受到当时生活生产工具简陋所限制,也是任命质朴思想的体现。其中在仰韶文化中,位于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中出土了很有代表性的水波纹、平行纹、网格纹等象征“水”或者“河”的纹样,比较少的使用涡纹。在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马家窑文化讲表现“水”或者“河”的涡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水平。圆形的器皿狭长的腰带造型很容易表现河流的形象,对称分布、偶数等分是这个时期彩陶的特点。大河村彩陶纹样和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彩陶一样运用二房连续的构成,但较为有特点的是其耳风连续有许多双层和多层的结构,构图松弛有度这种造型很具有河流走势的特点,也可以理解为这带状的优美纹饰就是在河流上描绘丰富的生产生活特征。而仰韶文化的西延马家窑文化中表现“水”或者“河”的涡纹形较多,并且不再仅仅是带状分布,甚至是通体都有涡纹缠绕。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豫东和皖北地区。这些地区也都是黄河多次改道流经过的中下游地区。这里出土的彩陶相较仰韶文化的彩陶既有黄河中游和下游一脉相承的联系,也有了许多自身的特点。在对水的造型表现上较仰韶文化更多采取涡纹,在色彩组合上对比较为强烈是大汶口彩陶的最大特点。色彩的对比有意识的被夸大,配上略有变化的几何纹案,陶体以深棕色做中间色调,起到了极其微妙的调和作用。大汶口的彩陶器形也较为复杂,在兴盛时期通体彩绘是黄河下游彩陶艺术的代表。在后期逐渐衰落,图形逐渐归于较为死板的几何图形,也较少的出现通体彩绘。

三、被特征化的黄河出现在历史绘画作品里

中国古代水墨画中,山水是重要题材之一,中国文人特有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常常将个人的人生体验寄情于山水,黄河这一题材不仅仅出现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歌中,也体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黄河已经从一条自然河流成为了一种视觉语言被特征化,出现在中国传统水墨画当中。

中国的传统绘画是水为媒介的水墨画为主,有其特有的运维,以“水”绘“水”妙不可言。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水的隐喻多象征着活力和传承。水是中国诗人、画家寄托思想取之不尽的客体形象。万物都需要水养育,水是生命的象征。黄河作为文明摇篮,很多水的形象取之于黄河,其特点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也有一定特征。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宋元山水画,其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人文意境鲜活。马远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富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作品富有创新特色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画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水图》卷为马远传世之作,绢本淡设色,共十二段,每段纵 26.8cm,横 41.6cm。《水图》可谓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水的“教科书”,其中十二段中就有专门描绘黄河之水的“黄河逆流”。这副“黄河逆流”较其他几幅所表现出来的水的形象更为激荡,表现出黄河之水的涛涛不绝和威武雄壮,但细腻的手法又脱漏出马远作为文人的浪漫情怀。其反转的浪花自由、激情又非常具有符号特征,后来对日本东洋绘画影响颇深。

在宋代,画家对水之所有如此的细致和关照,这与宋代山水画的兴盛和技法的成熟有关,更与当时山水画地位的提高、画种门类的细化有关,画家不再是范范的描绘自然,而是对画种门类有了系统的研究,水的形象尤其是黄河水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程式化的形象特征。这种特征在之后的绘画中一直有所保留和发展,细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黄流巨津图》其水花的姿态和描绘水的纹路和“黄河逆流”虽然时隔数百年,依然可以找到可以追溯的痕迹,可见黄河之水的形象特征在中国传统绘画之中是有很大共识的。

四、被人文化的黄河描绘在画家艺术创作内

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在其著作《水之道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本喻》 一书中写道:“水”这一本喻对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构建作用,从《老子》《论语》等儒道学说中以“水”为原型的隐喻中找到中国古人建立的独特思想体系。水在很早就已经被中国人所人文化,它背后所包涵的寓意极为丰富,中国文人眼中的水是世上坚强的象征,“水滴石穿”来寓意它的坚韧;中国文人眼中的水是世上最柔然的象征,“温柔似水”来寓意它的柔软。古代文人有格物致知之传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便可得到人生智慧,自然届的事物具有与人相似的价值观,及道德品性。水的变化无形,包容万象符合中国文人的最高精神追求,这种人文化的符号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水,象征着生命永恒、道德澄明。同时,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画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茂密的树林隐于烟云之中,情景交融。水的这种变化和美感的传达,通过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精神意志向对应,黄河水,以它的激荡汹涌象征着不屈的精神追求,是希望、活力的象征。画家借以黄河水的形象抒发个人情感中与黄河水相符合的人文气质,这符合中国画家的思想方式。

中华民族在人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的太多荣辱兴衰,但始终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展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和黄河的形态形成了高度的人文共鸣,被民族精神化的黄河镌刻在中华儿女心中。

参考文献:

【1】《黄河十四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先让 / 杨阳

【2】《美术大观》马远《水图》的“水”样式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朱燕/马浩

【3】《美术天地》马远《水图》探幽 黄怡平

【4】《美术教育研究》 灵性之水舞出神魂——对马远《水图》的赏析 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