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7
/ 2

孝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康东青

石家庄市赞皇县许亭乡中心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1230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当今社会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转型期,一些传统文化观念正受到严重冲击。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开展传统孝文化的有利时机,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原有的语文知识内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能让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章基于此,针对孝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孝文化


我国社会当下仍处于转型期,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文化的交融之中,一些传统文化正遭受着西方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社会中青年人的认知。而“孝德”文化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孔子主张“孝为仁之本”,可见,“孝德”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之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孝”作为个人道德之标的,影响范围以个体行为为起点,推广至社会治理等政治领域,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因。孝德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也是学生成长及发展必备的精神之一,在青少年阶段就应对其进行孝德文化熏陶。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小学老师就应当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积极探索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践行让孝德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实现文化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1 孝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概述

新课改教学目标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素养,积极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孝德文化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及情怀,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华文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品德形成之根源。传承传统的“孝”文化,对培养未成年人人格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语文学科素养和德育的全面发展。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民族之魂,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语文课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的中国传统孝文化方式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其所包括的方式,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以孝文化为契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孝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路径思考

2.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孝文化,让孝更具形象化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散文、诗词、小说等,都包含着传统孝文化的素材,通过教师引导挖掘文章内涵、引导学生价值取向,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而且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促使学生自觉接纳并践行。比如在学习《木兰从军》这篇古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文章,让学生不仅停留在了解这样的历史故事的层面,还要通过历史背景、人物言行来体悟文章所包含的孝文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体思想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以通读全文、推敲词句、体悟情感的流程方式来进行循序渐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语文修养,更能让他们领悟文章中的孝文化,“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她是如何说服家人的?同学们要围绕这两个问题通读全文来告诉我答案。”大致了解文章后,学生们就会了解到在国家征兵的紧急关头,父亲体弱多病、难以出征,自己理应为父、为国分忧,所以才要替父出征。教师要通过这一中心思想向学生传达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花木兰舍不得年老的父亲,替父从军,这就是一种孝。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边细读课本,一边扩展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体悟中,花木兰替父从军、屡建战功、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并刻在学生心中。学生体会到了是木兰的孝心才成就了这一段佳话,领悟到尊老、爱老、感恩的优良品德。如此,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弘扬孝文化,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孝顺父母、长辈的动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领会中国五千年优良的传统道德。

2.2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传承“孝”文化

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家长大多忙于生计,亲子之间接触的时间少,根本没有时间去教育和管理孩子,导致很多学生与父母感情薄弱,“孝”意识也比较淡薄;有部分“留守”学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生活,在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造成学生自勉自立能力差,遇事争吵不让,凡事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导致性格偏失。为改变学生的惟我独尊,事事占便宜的思想,树立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良好风气,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为落实学生的“孝“行为,较好结合孝文化进行教育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家长与学校的力量,深化学生“孝”行为的落实。通过亲子互动课堂、亲子主题作文征集等形式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携手搞好“孝”意识教育工作;同时活动中,由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过程发展性评价,以做好学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学生评价活动。

2.3 借助于童诗童谣、古诗词渗透文化传承

童诗童谣历史悠久,这种文体形式主要是为了给年纪较小的孩童阅读,其具有短小,朗朗上口,内容通俗易懂,传唱广泛。小学语文教材及辅助阅读书籍中就收录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诗童谣,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如《春节童谣》,利用轻松的语言对春节的传统习俗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读起来郎朗上口,适合亲子之间的阅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瑰宝,是无数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当时的景象,了解诗人的心情。古诗词的出现极其久远,在唐代古诗发展到顶峰,词产生在初盛唐,到宋代发展到顶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较多,词较少。每一首古诗词的选择都是根据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合理搭配,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如在《江雪》一诗中,短短几句诗,就把冬季雪后的凄美景象表现的极为生动,万物空灵。让学生读后,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冬雪过后的寒冷和幽静。老师对于学生结合古诗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当时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孝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孝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语文教学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爱上祖国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 吴爱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有益探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6,(08):121.

[2] 江涛. 传统家规与小古文结合的诵读研究摭谈[J].中国校外教育, 2019,(05):140-142.

[3] 黄学洪.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011):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