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刘冬梅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748500

摘要:为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地理教师通常会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合理有效的提问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控整堂课的节奏,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引导。随着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拓展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掌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达到实践和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地理思维;培养;地理教学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首先应当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更加积极投入,这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教学依托。教师在组织与创建地理课程教学时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选择。尽可能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解读,避免知识的一味灌输,而是要多引发学生对于各种问题和地理学现象展开分析讨论,让学生透过问题的解答实现对于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的吸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趣味性更强,起到的教学训练效果也更明显,学生会对于相应的知识有更牢固的吸收掌握。

比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前,在组织学生学习经纬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利用问题来做教学铺垫,并且透过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南辕北辙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到底那个人能不能抵达目的地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南辕北辙”的故事他们都很熟悉,但一直没有思考过到底故事里的主人公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学生展开了各种猜想和论断,大家在观点上有所分歧,但是谁都无法彻底说服谁。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很想探究背后真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完今天的课程后大家就能够获取答案。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也更为充分,这会建立良好的整体教学开端,为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教学铺垫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知识模拟情境

初中时期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普遍来说具备较好的实用性,很多课本中讲到的知识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大家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考虑到地理知识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知识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找到更方便快捷的方法和路径。这不仅可以提升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学生的知识理解吸收也会更快速,学生整体的学习体验会更加丰富。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多找寻和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做知识的分析解读时可以透过这些素材和范例快速建立学生的学习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尝试分析解答,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加深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收获与成长,课堂教学的综合培养目标可以更好达成。

三、利用开放化提问锻炼思维能力

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丰富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仅要多和学生就具体学习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也可以多提出一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问题。合理的设问可以活跃大家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程更加积极投入。

比如在教完学《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知识的应用实践。如:万寿塔的地基为什么会建在距离地下那么深,其中原因是什么?这种建设蕴含着什么地理方面的知识?刚一听到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万寿塔没有陷入地底可能是因为长江江堤的地质可以足够支撑它不陷入地下。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万寿塔塔基“越陷越深”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调整与转变,大家逐渐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思考路径存在偏差,并且可以慢慢梳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提出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到有关长江水域水流的特点以及两岸植被的覆盖情况,让学生可以真正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并且让学生具备了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解读能力。这是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知识讲解

在有些知识的分析讲解时,如果灵活引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这会让知识的解读更加轻松直观,学生可以更快理解所学内容,教学的整体效率会更高。在发展学生地理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效果。这可以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能够让理论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得以呈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极为重要,是学生地理思维形成的依托。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融入,并且合理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教学素材的搜集整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化工具给学生呈现各种图片内容,锻炼学生地图的分析解读能力,并且为学生新知识的吸收提供一些好的延伸资源。这会从整体上提升地理课的教学实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并且可以为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建立提供良好教学依托。

比如在讲到《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气候”这个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在学习中国气候分布时,可在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候类型,配合多媒体,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结合多媒体将抽象内容具象化,这样的教学方法远比教师口头讲述引导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总而言之,利用多媒体具象化知识教学,不仅能减轻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竞争活动

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一些趣味化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竞赛,以此来快速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综合学习体验。在给学生设计小组合作竞争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活动的类型做合理选择。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小组划分,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体现出针对性。随后,教师可以发布具体的竞争活动,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看哪个小组的完成情况更为理想。教师在以这种方式展开课程教学时设计的活动任务可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并且要有较大的探究价值。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能够有丰富的交互讨论,大家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各种看法和认识,能够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解读。这种训练活动可以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解答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提升综合教学实效,不仅可以快速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也会使学生就各类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更强。


六、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研究的热点话题。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有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空间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元.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策略文[J].科学咨询,2020(43):218.

[2]赵巧燕.试论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7(24):23.

作者简介:

 刘冬梅(1988.12.07),性别:女;籍贯:甘肃;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