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2

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探究

李绍梅

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450


摘要:现阶段,由于退休人员对国企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一旦企业发生经营不善问题,或者出现倒闭的情况,就会直接影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及老年生活。本文简要分析了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意义,对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探究。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1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进一步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后,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有了经济上的保障,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教育、学习、行动和生活幸福。对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减少企业负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助于企业摆脱社会难题,专注于企业发展。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助于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协调和解决受影响最大、最现实的退休人员的利益,使退休人员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退休人员的利益和幸福感更安全、更具可持续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包括人员档案移交和社区管理社会保障两项任务。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专业档案管理机构实行属地管理,是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的移交工作直接影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2 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面临的困境分析

2.1 管理体制问题

第一,管理区域方面。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主要以属地化管理为主,涉及相关管理辖区问题,通常包含两种标准,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处于县城或乡镇人员整体流动性较小,二者基本可达成一致,但针对大中型城市,城市区域较大,人口密度较大,户籍和居住地不一致屡见不鲜,特别是高龄人员轮流居住至子女家,影响实际管辖区域划分,不利于社会化管理目标达成。此外,部分特大型资源性国有企业所在街道管理机构自身管辖权并未明晰,致使退休人员仍停留至企业,此类街道原有隶属于企业,但随着社会职能分离,其在形式上已经脱离至企业,离退人员被纳入街道中,而街道现下行政管理体制中并无行政管理权,造成离退人员处以无人管理状态。其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专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社会化管理工作开展基础保证。一方面,社会化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其涉及管理机构较多,存在重复管理问题,机构设置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增大各项工作协调难度,难以直接确定管理部门。另一方面,现下基层社保机构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保证社会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影响最终工作有效性。

2.2 经费财源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我国老龄化日渐加剧,离退职工持续性增加,相应养老金支出增长速度提高,需积极构建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医疗保证制度有待贯彻。医疗保障作为离退人员核心关注问题,核心因素为离退人员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最后,管理成本增加。离退人员管理成本趋于多元化,不仅包含人员费用、办公费用,而且涉及固定投资投入、活动费用等。

2.3 统筹外待遇问题

统筹外待遇作为我国传统工资制度核心特征,对提高职工自身生活质量,协调收支差异性,维护社会稳定十分关键。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统筹外项目负担费用为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影响企业良好生存及发展,现下即便社会保险社会化发放,促使企业离退人员与企业形成分离,但统筹外费用及政策均无法实现社区管理。针对经济实力较强企业,一次性预先上交后由社保进行发放,若产生超预算现象,需以财政资金进行补充,会影响现下社会保证;无法一次性预提交企业,离退人员移交后形成医疗报销社保所,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在原企业分离状态,社会化管理价值难以凸显。此类非同支出基准企业未形成一致,管理难度较大,难以与企业脱离关系。

2.4 信息系统建设问题

一方面,企业离退人员档案迁移至社区,交由社区进行统一性管理。档案对退休人员十分关键,社会保险档案与退休人员收入密切相关,加强档案管理不仅是创新社会保险基础前提,而且是促使保险业务趋于规范化、标准化,促使社会保险制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现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手段滞后,管理基准未实现统一化,缺乏完善的制度予以约束,难以满足现下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信息建设,并未与社区做好衔接,难以实现内部信息共享,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影响工作效率及信息精准性;若无法及时将退休人员养老、医疗关系等保证连续性,影响社会化管理成效,增加工作障碍。

3 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对策及建议

3.1 遵循合理离退社会化管理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管理服务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我国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化管理水平提高,从制度及方针层面予以明确,吻合社会保障制度内在规律,以及充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需积极按照当地区域实际状况,划分类别实施。第二,逐步推进,企业责任不容忽视。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需立足当地区域实际,不仅需提高社会化水平,而且需积极发挥企业自身价值,保证离退人员自身权益。第三,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区作为社会化管理重要载体,需积极构建完善的管理层级,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并以政府为主导,给予政策指导、过程监督等工作。

3.2 妥善解决统筹外待遇问题

从本质解决统筹外待遇问题,是促进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发展关键,企业离退人员享受统筹外项目越少,且具有一定规范化,管理成本越低,实现社会化管理目标越容易,反之难度较大。应积极遵守公平原则下,结合长短期措施理清相关责任,解决少数统筹外项目,以及积极倡导建立企业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等之外项目。首先,现有统筹外项目应以政府和企业开展消化,为确保离退人员自身权益,结合我国每年相关政策方针,将部分在传统项目依照一定基准纳入社会统筹。其次,企业应经济构建规范化补充保险制度,禁止出台新统筹外项目。最后,政府需不断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促使离退人员在家庭、社区均可享受待遇。

3.3 构筑社区平台,完善社区老年服务

社区作为一个小社会,作为社会系统自系统,对离退人员而言,社区是最佳活动平台,我国老年人对邻里关系、地缘关系十分重视,对家庭和长期社区环境存在一定依附性,不愿离开自身熟悉环境。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离退群体对社区依赖感、需求逐步增多。因此,需积极构建社区平台,完善老年服务,为广大离退人员提供完善活动场所,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突破原有政府办福利,少数人提供服务瓶颈,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多样化投资路径,以及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

3.4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新时期背景下,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基础平台,是否达成良好的社区服务,需依附于数据库动态化管控。因此,应积极变更原有统一集中化服务模式,极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先进技术,构建完善的离退人员数据库,提高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依托中央、省、市等三级网络为核心着力点,全面为各类业务提供保证,实现内部资源信息共享,全面覆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程,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促进离退人员社会化全过程管控。

4 结语

综上,社会化管理服务关乎广大离退人员晚年生活质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核心环节,只有精准掌握该核心,方可有的放矢,获取离退人员认可。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作为一项复杂性、综合性事物,其包含内容较多,需积极做好多方面协同工作,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和国家给予支持,方可保证社会化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方毅.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2019(11).199-200.

[2]王鹂.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20(06):104-105.

[3]张丽媛.浅谈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121-122.

[4]王秋霖.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