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杨国华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转龙镇中心卫生院, 云南禄劝, 6515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每组各61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与思密达、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结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13%(44/61),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8%(58/61),常规组明显低于结合组(P<0.05);常规组不良反应率为24.59%(15/61),高于结合组的6.56%(4/6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果表明,在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患者中,采用中西结合方式的疗效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治疗效果

脾肾阳虚的腹泻日久不愈,表现为大便溏稀,多在五更泄,腹痛,泄泻后缓解,口渴多涎,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1]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每组各6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年龄在26-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2.6)岁;病程为2-21个月,平均为(11.8±3.4)月;结合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在3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8±2.8)岁,病程为4-23个月,平均为(12.8±3.6)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与思密达(通用名:蒙脱石散.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90.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g*10袋)粉剂,用法用量:冲服,3次/d,1袋/次。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83112.生产厂家: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g*12片*2板)口服,用法用量:一次2粒,一日3次,首次加倍。
1.2.2结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方剂治疗,选用温脾益肾、固肠止泻的方剂,四神丸和理中丸加减治疗,选取补骨脂12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3克,白术9克,党参15克,炙甘草9克。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患者如久泻不止可添诃子,如舌苔发黄、心烦口干添黄连、黄柏。如腹部剧痛难忍可添当归、赤芍、白芍。如格外畏寒可添炮附子、干姜。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周。患者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多吃温补肾阳的食物。[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分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便秘、食欲减退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13%(44/61),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8%(58/61),常规组明显低于结合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分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结合组

61

36(59.02)

22(36.07)

3(4.92)

58(95.08)

常规组

61

29(47.54)

15(24.59)

17(27.87)

44(72.13)

X2

-

-

-

-

11.722

P

-

-

-

-

<0.05

2.2常规组患者便秘11例,食欲减退4例,不良反应率为24.59%,结合组患者便秘4例,不良反应率为6.56%不良反应率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7.543,P=0.006)。

3结论

慢性腹泻指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一日排便次数3次以上,粪便量大于200g,粪便中有脓血与未消化物。慢性腹泻是因肠道降低了水分的吸收量,并增加分泌物,造成大便中含水量高,进而出现腹泻现象。慢性腹泻的病因一般分为两类,消化系统疾病:胃部疾病、肠道感染、肠道肿瘤、胰腺疾病、肝胆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神经功能紊乱等。治疗方法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法。常用药物有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解痉止痛类药,如匹维溴铵等。中医疗法以消除泄泻、祛邪扶正为主,主治脾虚湿盛,脾虚湿盛者,可选参苓白术散,肝脾失调者,可选痛泻药方,脾肾阳虚者,可选四神丸。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非常显著,可做到标本兼治。搭配西药同治效果更为理想。[3]

经过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13%(44/61),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8%(58/61),常规组明显低于结合组(P<0.05);常规组患者便秘11例,食欲减退4例,不良反应率为24.59%,结合组患者便秘4例,不良反应率为6.56%不良反应率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7.543,P=0.006)。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患者中,采用中西结合方式的疗效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珍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2):176.

[2]高玉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5):547-548.

[3]王彦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1):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