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快乐星期三”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指向核心素养的“快乐星期三”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

唐浩瑛

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245000

[摘要]我校依托课程改革思路,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于“快乐星期三”综合实践体验课程的建设,我们明晰课程理念,思考推动课程实施的目标、资源和路径,并以此思考学校发展内涵建设的时代感体现学校发展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课程研究 实践体验 核心素养

一、研究缘起——传承与创新

()历程审视:源于我校德育课程研究的梳理与启示,“快乐星期三”综合实践活动体验课基于德育课程的一个分支,历经二个“节点”,2000-2006年,现代实验学校建成初期,以“教育即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赏识每一个孩子 让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办学思想,率先在全区小学中开设体验实践活动课程,聚焦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打造了“生活体验式教育”这载体,为学校二三百学生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开设“快乐体验”课程。当时被孩子们誉为“快乐星期三”课程。随着学校发展加速,学生人数激增,目前在校班级38个,学生1836人。原本“人人参与,周周体验”的活动得不到持续。2018年以来,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安徽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校探究新方向,传承与创新,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整合资源与经验,以社会教育为带动点,统整多领域,通过不同的路径、内容、评价,建构起新的“快乐星期三”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新格局与新态势,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
()诊断思考: 一是基于实践活动课程主旨在于重体验,重实践、重探究、重调查的问题驱动式的研究;二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关键经验获得比较零散,素养层面的综合培养亟待提升,部分教师依旧比较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实施主题方案,较难捕捉过程中具有价值的课程热点,课程意识与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有整合但无序列,学校德育活动很多,主题式教育一个接一个,整合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序列性,使得学生的素养不能得到系统螺旋式的提升。

()尝试寻求:此次研究的“快乐星期三”实践活动课程,尝试体现这样的价值:1.新角度:从“零散活动”到“渗透融合”。以广阔的视野,融合小学阶段学科知识,挖掘课外资源,让课内与课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感受其内涵的博大精深;2.新内容:从“一盘散沙”到“有机整合”。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学生需求和教师能力,开发适合各形式年段学生的新内容,挖掘课程内外的文化底蕴;3.新方式:从“由外到内”到“由内到外”。由内而外自主体验、揭示规律,释放学习潜能。从“满足眼前”到“看好未来”;4.新样态。学校人数激增,无法满足全校学生参与此项课程的实践体验,校本课程作为延续性、传承性、阶梯性的规划制定,在每届五年级中开设此项课程,此学段学生具备一定探索、合作、交流、调查研究的能力。课程研究核心源于培养、落于体验,臻于成长,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二、研究设计——架构与目标

“一核心三版块四路径三目标”和“N+”整合课程之设想 “N+”整合课程指基于教材,将课内外有关内容根据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组合梳理成有序列的课程,彼此补充、对照、关联、相融。既是领域内外的相互联系,也是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感官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

(1)寻根探秘,家乡情:走进“黎阳”、非遗篇(徽墨、歙砚、竹雕等)、名人故事等;

(2)实践调查,感悟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科学实践基地;

(3)劳动体验,参与浓:动植物大课堂、农耕体验、家务亲子活动等。

三、研究实践——路径与评价

我们以年级组参与整个主题活动,利用校内外资源和家长互助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及环境优势,推进班级板块微课程的实施。主要从环境创设的多样性、实施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样式的多形式几方面进行.

(一)环境创的多样性。首先是参与性,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参与创设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第二是调整性,有一些课程有留白的空间,不要求一次就能全部完成,而是随着课程的深入而逐渐丰富起来;第三是支持性,在研究过程中,请家长来观察欣赏参与老师的布置,成为帮助孩子的主体。

(二)实施模式的多元化。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分组探究、自主实践、劳动体验这样模式。集体活动根据这个活动课程内容的主线,基于孩子兴趣点进行一个梳理,区域活动关注孩子他的聚焦点开展的自主活动,比如“走进黎阳人家”了解方言,探寻黎阳地名来历和发展历程;分组探究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运用分组的模式对我们的微型课程进行再认知,再创作,再探索。

(三)课程评价的多形式,一是注重孩子的过程评价,就是在实施中对孩子的发展状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将评价与教育活动紧密的结合;二是记录袋的方式,以记录袋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记录本上的一片空白,给孩子新的不被约束的空间,让他们可以画出自己的想法,记录探究的过程,说出自己的问题,对活动过程进行一个自主的评价,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

(四)设计课程基本流程和要求

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设计要求

实践教育主题

根据需要和可能,面向现实和未来,结合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合理设置好合适的主题

实践的目的

根据育人目标和活动主题内容,在此次活动预想达到的目标。

场地、时间(实践时长)、参与人员、安全提醒、前期准备

实际方案可以多角度、多维度考虑活动的操作性、做个前期计划的基本预案。

实施方法、策略

小组合作、专业讲解、家长引领、自己探究等。在活动探究环节中所要达成任务而采取策略。

活动过程

活动有主次、过程分几个层次,获得体验有显性和隐形两层面。

评价与反思(调查与总结)

根据活动内容确定:评价与反思必要性,是书面还是口头?是报告还是提纲?是实践作业还是调查报告……

四、研究成效——丰厚积累与提升能力

(一)促进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力求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增加了孩子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二)提供孩子调查研究的平台。在校本课程的建构和实践中,孩子们自主定位,有所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特色的方案,在研究中,我们也积极构建了以家、以社区与学校,社会同步合作的教育共同体,相互的影响,相互的促进,共同的成长,让这样的微课程成为我们学校的课程,成为孩子们的课程。

(三)促进教师课程挖掘的能力。在设计和实施中,我们教师逐步认同,自己是儿童研究者的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地位,能够更好从孩子的需求,认知角度来思考问题,真实的走进孩子的心里,对“儿童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不仅学会了课程设计,促进老师们善于积累,敢于创新,提高了课程建设的实践能力、参与能力、创造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我们更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形成文本,大大的提高了我们老师的这个课程的研究能力,培养了一支有活力的教科研队伍。

(四)提升学校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校本课程研究过程是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方面,是家长参与社会关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结构和实施,我校与城展馆、名人故居、黎阳印象等景点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开展外出实践活动,通过对外宣传特色活动等途径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