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 传文化 思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品经典 传文化 思教学

——《论语》与新课 标精神

丁红杰

福建省浦城一中 353400


内容摘要:品读经典《论语》,学习先进文化思想,思考新课程精神,反思教学成效


关 键 词:新课标精神 《论语》教学 传承 思考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诸多理念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身影,是继承弘扬中的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总之,新课程理念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既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差异性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学习《论语》,我们发现无论在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上,还是在教育对象的选择、课程开设、学法指导等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一.新课程重视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论语》中,高尚人格的培养,恰恰是孔子的致力追求。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以礼作为人最基本的准则,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以中庸之道作为处事方法的人。文质相兼,做到修德、治学、孝亲。而且勇于担当,他们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更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与胆魄!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君子的核心品质,也是外在品质表现的基础。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子曰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内外兼修是君子的标准: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认为质朴多于文采,未免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社会发展到今天,孔子的君子观,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极高的存在价值,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而这也正是与今天新课程中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人格的是一脉相承的。

二.新课程理念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几千年前的孔子在接收和教育学生时,即是如此。

1.“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愿意学,孔子都收罗门下。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我们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弟子五花八门。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鲁之鄙家”颜涿聚是“梁父子大盗”。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有的则比孔子小四五十岁。出身的不同性、职业的多样性、性格的囧异性、成就的丰富性。可谓是千姿百态,各有所长。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2. 因材施教

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同一个问题,因为学生不同,秉性不同而要求也不同 。比如对冉求和子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提问,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从最初“野人”一步步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这样一个呈勇好斗的子路,在临时死,也不忘记礼,“君子死而冠不免”,结好自己的帽带才死去。

比孔子小29岁的仲弓,以德行著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而仲弓因为父亲是“贱人”难免自卑,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克服了自卑心理,学有成就。战国的旬况就很推崇他,把他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的记忆力,理解力远不如颜回子贡。孔子谓之“鲁”,但曾参为人孝顺,孔子挖掘曾参潜质,传以孝道。加上曾参以勤补拙,刻苦好学,注重修身养性,“五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最终,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宋以后,尊为“宗圣”。

新课程理念要求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求我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看来孔子在这方面确实是我们教育者的典范。

3. 启发式教学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悻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 ,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 ,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可见孔子做法很符合新课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一理念的。 孔子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 !” (《论语·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 ,“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的传播通常有两个方向,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知识。我们的课堂采取何种方法,让学生更能积极的去获得知识,并能终身收益匪浅呢 ?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像孔子那样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己走向知识。

三.新课程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论语》中,孔子的课堂可谓丰富多彩。

孔子课堂教学有课内,有课外,有课前,有课后,随时随地都可以传经送道。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

在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论语·先进》)我们看到一堂了师生平等对话,温馨的座谈课。在孔子的微笑的目光中,性格迥异的弟子们各言其志,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据《荀子·宥坐》篇载,孔子为了对弟子进行戒骄戒躁与中庸之道的教育,曾有意安排学生到鲁桓公庙参观“宥坐之器”,在守庙者的帮助下,孔子令学生亲自注水试试,从而教育学生“虚则欹,中则正,满则履”。我们看到了实践性课堂教学。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篇》)我们看到的是和风沐浴,琴音袅袅的大自然中的课堂。

孔子周游列国,尽管屡遭挫折,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我们看到了随时随身传教的社会中的课堂。

《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时间,教学对象总是不受制约和限制。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与学,学生如何会不兴趣?又焉能没收获?

教育教学发展到今天,和过去已然大不相同。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各科实验器材的齐全设备,体育器械的丰富多彩,音乐室的设置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比较于两千年前的孔子,应该说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是更丰富,更完善,更现代。那么教学成效呢?作为施教者的我们,和孔子相比,又做到了哪些?升学率依然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吗?考上重点大学就真正成才了吗?

……

品读《论语》,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新时代教育者的思考。

因此,《论语》无论是对于教者,还是学者,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每次品读经典,犹如颜渊之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感谢先人孔子!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论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