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效果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耳穴埋豆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效果研究进展

周亚琪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  上海  201100

摘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比较多样的,患者发病后往往会出现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为此在患者治疗管理过程中,应该就其病症的诱发因素作出分析,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一般情况下,眩晕与后循环缺血有一定关联,对于该类患者治疗而言,以耳穴埋豆治疗法为主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对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疗有重要帮助,所以能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推广该治疗方案。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耳穴埋豆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效果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为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耳穴埋豆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估,提高患者治疗水平。

关键词:耳穴埋豆;后循环缺血;眩晕;研究现状


后循环缺血所致的眩晕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为此在患者管理过程中应该作出合理的分析,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该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耳鸣以及听力减退等症状[2]。同时也有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等症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为患者作出科学的治疗分析[3]。以中医学辨证分析为主能够了解诱发患者发病的因素,随后可以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4]。一般情况下,中医辨证治疗中,给予患者耳穴埋豆治疗后能够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对患者自身的病情干预和控制有重要帮助,所以在患者治疗过程能够将耳穴埋豆治疗法推广。

1 耳穴埋豆治疗的意义

耳穴埋豆作为一种比较便捷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经耳穴埋豆治疗后能够为患者病情缓解提供帮助,且该技术治疗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①耳穴埋豆治疗技术是一种比较简单便捷的治疗技术,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可以满足大多数患者的治疗需求[5]。②该技术治疗的经济消耗较低,为患者疾病治疗的经济投入控制提供了帮助,间接性的帮助患者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③该技术治疗过程中能够节约医疗资源,避免了医疗资源的过渡浪费,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供了参考[6]。④在耳穴埋豆治疗过程中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创伤,对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有一定帮助,为此在现有患者治疗过程中该法治疗已经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7]。⑤耳穴埋豆治疗能够快速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病症,对患者自身的病症干预和维持有重要促进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以该法为患者治疗。

2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的关系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当出现眩晕后会影响到患者脑神经调节,因而在患者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患者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分析。一般情况下,后循环缺血发生后会出现以下症状:①患者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②患者会出现颈椎骨质增生症状(比较少见)[8]。③患者会出现血管栓塞以及血管堵塞等症状。而眩晕的诱发因素主要和以下因素相关,即:①发热性疾病;②高血压病;③脑动脉硬化;④颅脑外伤综合征[9]。同时当患者出现眩晕后也会表现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低血压等症状,该症状与后循环缺血的症状表现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表明后循环缺血是诱发患者眩晕的直接因素,当患者出现后循环缺血后,其出现眩晕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3 耳穴埋豆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治疗的应用理论及研究现状

以耳穴埋豆为主的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明确患者治疗的理论。经本文综述分析发现,在我国中医学发展中,对于该病的治疗有过相关描述,其中指出耳穴埋豆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治疗方式之一,在该法治疗过程中能够通过耳穴埋豆对患者病症控制作出调整。如在《灵枢·口问》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10]。可见耳穴的治疗分析是非常关键的,当采用耳穴埋豆治疗后,能够在患者神门穴、耳廓穴上进行埋豆,期间做好埋豆前的准备工作,给予患者耳穴周围的充分消毒,以消毒棉签擦拭耳穴周边。洗净双手,将王不留行籽贴在患者耳穴相应位置,对其进行适当的按压,每次持续2分钟左右,1日3-5次为宜。经该法治疗后,患者的病症干预控制效果显著,在临床分析过程中得出,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其治疗后的病症缓解程度较好,期间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无复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中医学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中医学治疗有了新的要求和认识。以耳穴埋豆治疗为主能够为患者病情干预提供帮助,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的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耳穴埋豆治疗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眩晕症状,对患者自身的疾病治疗有一定帮助。且该项治疗方法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快速为患者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所以可推广到临床。

参考文献:

[1]吴亚文,韦衡秋.耳穴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06(08):32-37.

[2]苗培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4(13):7-9.

[3]田颖欣,孙颖,程皓,等.调气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医药界,2020,09(09):1-1.

[4]林如意、吴林、叶锐.通络止眩针法结合基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20,38(07):184-186.

[5]许秀,张中平,江潭耀,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04):124-126.

[6]郭龙.平肝健脾补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5):696-697.

[7]陶文强,梁丹,曾定伦,等.眩晕2号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2):78-80+84.

[8]陈桃花、张钰华、彭海峰.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2):5-6.

[9]计康,潘明.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01(01):102-103.

[10]王博.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头晕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