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致下肢水肿1例

/ 2

红花黄色素致下肢水肿 1例

1 高孟南 2 宋振华 3 陈国华 4 任平 5 张锐 *

1,3,5 中国医科大学北部战区总医院联合培养基地 辽宁沈阳 110016

1,3,4,5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 辽宁 沈阳110016

2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 辽宁 沈阳110000

1、病情摘要:

患者,男,6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4年前始间断于劳累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无放射,每次发作持续10-20分钟不等,伴有胸闷、心悸,休息后可缓解。3年前因胸闷、心悸复发加重,偶有双下肢水肿,于外院住院,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诊断为“冠心病、心房纤颤”,经过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房颤始终未转律。入院前1个月患者自觉体力下降,一般体力劳动即可诱发胸闷、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较前发作频繁,轻度体力活动即可诱发,伴有明显乏力。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大致正常。查体:血压162/92mmHg,口唇无发绀,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全心大,心率85次/分,心律绝对不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双下肢中度浮肿。检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多导联T波倒置。心脏超声示主动脉硬化,二、三尖瓣中量返流,双房增大,室间隔、左室后壁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59%。胸部CT示右肺中叶微小结节,双肺陈旧灶,心影略增大,主动脉及冠脉硬化,右侧胸膜局限性增厚。化验:B型钠尿肽(BNP)995pg/ml↑;空腹血糖6.53mmol/L↑,糖耐量试验提示急诊葡萄糖(化学)7.94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18.8mmol/L↑,全血糖化血红蛋白7.5%↑;肌钙蛋白T、心肌酶谱、肝功、肾功、甲功及血尿便均未见异常。诊断:“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3级(很高危);3、高血压性心脏病;4、心房纤颤;5、心功能不全;6、糖尿病”入院后给予扩冠、抗血小板、抗凝、降压、降糖、改善心功能等治疗,患者心功能改善,水肿消失。入院第5天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50mg/瓶],(批号:Z20050146,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输入液体约100ml时(上午09:00),患者发现其下肢浮肿,双侧不对称,左下肢浮肿相对明显,立即停用上述药物。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无皮肤红肿、皮疹、周身瘙痒等症状。临时给予利尿剂利尿消肿治疗,下午17:00许查房时患者下肢水肿消失。

  1. 讨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我国中药注射剂的一种,其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是从菊科植物红花的管状花中提取出的一种水溶性混合物,具有保护心肌、降压、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瘀阻引起的稳定型心绞痛[1-2]。王娟及余勋章等人已通过临床试验证实红花黄色素治疗心血瘀阻的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3-4]

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创新药物,中药注射剂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药所拥有的疗效,同时还有效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随着其在临床上应用增多,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高建萍等人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中药成分、注射剂成分、患者体质、剂型及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质量、储藏条件、使用环节等因素相关[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剂的代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皮肤红肿、周身瘙痒、皮疹、头晕、头痛、水肿、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牙龈出血、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2]。水肿是指液体积聚于组织间隙,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全身型及局部型水肿,最常见的是下肢水肿,所有人群均可发生,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刘长建[6]指出水肿是由于人体中位于血管、组织间隙、淋巴内液体失衡所致,而体内液体失衡机制有:血浆渗透压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和淋巴系统阻塞。此外姚均迪等人[7]认为老年下肢水肿的病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心功能不全、药物性、下肢淋巴回流障碍、感染,其中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为其最常见因素。本例中患者虽双下肢皮温暖、颜色正常,无静脉扩张、疼痛等症状,但仍需完善下肢静脉超声明确有无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此外患者双下肢无外伤、反复感染史,亦无恶性肿瘤,水肿发作时无双下肢红、热、痛,因此可排除感染、下肢淋巴回流障碍所致的水肿。患者体型肥胖,营养状态良好,无消耗性疾病病史,化验肝肾功能正常,因此可排除因营养不良导致白蛋白流失后出现的水肿。患者主因“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入院,经过积极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双下肢水肿已消失,可排除心功能不全这一病因。本例患者于输注红花黄色素色素时发生下肢水肿,水肿发作时患者无皮肤瘙痒、皮疹,无头晕、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停用红花黄色素后水肿消失。该患者应用红花黄色素时未应用其他药物,不存在配伍禁忌导致的不良反应。因此考虑本例患者下肢水肿与红花黄色素相关。

3、小结:

药物是把双刃剑,他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我国民众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中药注射制剂是从草药制剂中提取出来,其毒性比西药要小。范华荣指出中药注射制剂成分复杂、质控指标缺乏、临床对其需求量大等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必然呈上升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8]。中药注射制剂是一把双刃剑,它即为患者带来福利有具有潜在威胁。身为临床医生的我们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武永刚,李雪莹,王苏丽,荆雪宁.红花黄色素化学成分及对心脑血管作用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11,30(8):481-484.

  2. 黄莘.关于我院19例临床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8,30(6):271-273.

  3. 余勋章,唐春仕,王才安.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内皮素-1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1):110,112.

  4. 王娟,邓丽娜,刘璠,吴如梅.红花黄色素治疗心血瘀阻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陕西中医,2016,37(1):31-32.

  5. 高建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探讨[C].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264-267.

  6. 刘长建.下肢水肿病因和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12):1072-1074.

  7. 姚均迪,郭润华,夏晶颖,吴建祥.老年患者下肢水肿的病因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03):271-272.

  8. 范华荣.关于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与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395-396.鲍承晓.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的特点、成因及防治[J].饮食保健,2017,4(24):129-130.

作者简介:高孟南,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冠心病及心衰方面研究。通讯作者:张锐, Emailzhangrui87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