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防治相关研究的进展

/ 2

梅毒防治相关研究的进展

罗万香

四川省沐川县人民医院  6145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感染(trepom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TP)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疾病,主要传播渠道为性传播。临床表现分为获得性显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获得性隐性梅毒(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妊娠梅毒(会导致所生婴儿先天梅毒)、先天性显性梅毒(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先天潜伏梅毒。常见并发症有,梅毒孕妇传染胎儿导致的死胎、流产或早产、TP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痴呆、脑膜血管病变、主动脉瘤等、TP损害骨骼、呼吸道、眼引起的器官功能损害。

在世界范围内,梅毒是一种非常广泛和负担严重的疾病。根据WHO的调查数据显示,梅毒每年的新发病例1200万左右,主要集中于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虽然超过90%的梅毒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不过无论是在高收入还是低收入国家,梅毒的发病率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每年有大约150万孕妇受到梅毒感染,导致60万例左右的妊娠不良结果,而梅毒每年的死亡病例为900万左右,其中主要是由于先天梅毒导致的。不仅梅毒本身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同时梅毒还能增强HIV的传染性和感染性,使HIV的感染风险增加2~5倍。所以,对梅毒进行有效的防治不仅能减少因梅毒造成的伤害,还能帮助防控HIV。

对梅毒进行预防的方法主要分为行为学预防和生物医学预防。行为学预防包括避免危险性行为发生、减少性伴侣数、不与感染者发生关系、正确使用安全套等;生物医学预防包括接种疫苗、男性包皮环切、暴露前和暴露后化学预防等。

梅毒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相比于其他的传染病是比较滞后的,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对梅毒的病原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检查TP和TP抗体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对TP的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完善。不过,由于还无法掌握TP体外培养的技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疫苗的研制,截至目前,国内外均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梅毒。阻碍疫苗研制的原因不仅仅是TP无法体外培养,还因为TP的细胞结构不稳定,在常规试验操作中容易破坏。目前的研究还是着重探讨有保护能力的候选抗原,国外许多学者对TP外膜蛋白疫苗(TP15、TP17、TP30、TP33、TP34.5、TP37、TP47等)进行了动物免疫实验,仅发现外膜重组蛋白TP19(4D)、TP36(TmpB)、TP92等对TP感染的家兔有保护作用;抗吸附疫苗也被证实有免疫保护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一种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方法,就是核酸疫苗,通过肌内注射在体内表达出目的蛋白来激发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不过其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根据肯尼亚和乌干达HIV单阳性伴中的研究显示,男性包皮环切能够明显降低男性和女性中的梅毒发病率,这说明男性包皮环切能够减少梅毒感染风险。

许多研究表明,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能够有效预防HIIV的感染,人们开始思考将这一预防方式应用于预防梅毒的工作中。基于数学模型的试验表明,性伴侣数量在过去6个月<10的男男性行为者中50%接受化学预防可以在未来10年减少85%的新发梅毒病例。美国旧金山进行的小样本男男性行为者试点试验显示,使用多西环素化学预防后的9个月随访中,观察组的新发梅毒病例数是对照组的50%,这说明多西环素的暴露后预防能够减少梅毒感染风险。

控制梅毒进一步传播和流行的有效手段包括梅毒的早期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和追踪管理性伴,也是减少梅毒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的有效手段。对梅毒的诊断可以从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血清学实验和脑脊液检查,在诊断梅毒时应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如一期梅毒硬下疳应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等鉴别,一期梅毒近卫淋巴结肿大应与性病性淋巴肉芽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二期梅毒的皮疹应与多形红斑、银屑病、体癣等鉴别,扁平湿疣应与尖锐湿疣鉴别。虽然核酸检测在检测TP方面前景较大,不过目前只作实验室研究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还是血清检测,先使用非特异性血清检测排查,阳性者再进行特异性血清检查确认。检测神经梅毒目前没有金标准,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淋巴细胞蛋白增多、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试验阳性来判断,诊断时应与脑膜炎、脑炎等脑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各个时期的梅毒主要依赖于青霉素,目前还未出现青霉素治疗失败的病例。不过,TP已经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方案主要就是头孢曲松。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甚至优于苄星青霉素。

非特异性抗体转阴或滴度四倍下降被定义为梅毒血清学治愈,不过会出现少数患者肯定治愈的前提下,血清检测结果仍然呈阳性的情况,这是所谓的血清固定现象,但国内外尚未对血清固定的定义达成共识,这还需要多方学者共同努力。

梅毒的危害已经无需多说,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防治梅毒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