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

谢 轲

身份证号码: 43040419850718****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意识地提升,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影响重大的工程,加之其特性也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不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除了加强对施工技术等的分析应用,还需要给予生态修复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保性的技术应用更高的重视。

关键词: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有效运用

1导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会给予未来子孙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实际的施工行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者实际施工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同时,如果存在对应的破坏行为,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来应对,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意义

首先,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表现出众,合理运用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还能发挥出提高土壤肥力、蓄水性等综合作用,是保障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环节以及后期使用环节中不受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外,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地运用,还能在调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方面发挥效益,进一步避免相关自然灾害发生。其次,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为介入的方式对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储蓄、利用等各种情况加以改善优化,改善水资源分布、利用等多种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需求,同时对相关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施工及运用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施工环节中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利国利民的社会效益及运行效率。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综合目的地充分实现。

3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

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解决对应问题的时候,需要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价值观,找到不同的原因机制,然后确保采取的措施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以便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比如部分水利施工工程,是在水源比较丰富的地段开展的,此时就需要对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可以引入地表水的方式,可以以打井的方式来进行,还需要对于放牧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可以使得实际的植被恢复环境处于优良的状态。当然在事就修复的过程中,还需要依照不同的基准来开展,坚持分级分块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够引导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2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

水利工程是我国非常重视的工程之一,在各个地区都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大相径庭。因此,要提高生态修复建设运用效果,需要认识到地区间实际情况的差异,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和计划,以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实际特点为依据,结合相应的修复技术,制定适用性更强的修复计划,保障各个地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效果。在修复计划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园林、生态技术,根据需要合理种植千木、灌木等植物,充分发挥出不同植被的特点,提高生态修复的科学性。

3.3加强河流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断改变,河流在人类发展和繁衍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过于注重经济发展,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提升导致污染物增多,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其生态平衡。河道中的生物持续减少,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出现湿地消失、河床干枯、河流淤积等状况。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恢复河流生态平衡,提升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治理河道时,需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并保护流域的生态系统,确保河道的有效管理,通过保护区的建设,对动物、植物种群进行有效保护。科学利用和开发水力资源,自然修复生态的前提是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河道水质,使用景观生态浮床种植水生生物,安装生物栅,通过采取鱼巢、喂养鱼苗等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升水流水质。为了提升河流的生命力,可以进行水质生态平衡的科学构建。综合治理河流、河槽,基于统一水平线治理水下游水库,并进行农田灌溉。治理河道过程中,最需要做的就是植树造林,因为当下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就是植被的异常。植被叶子能够减少雨水对河流两岸土壤的损害和侵蚀,降低土壤流失和雨水对其的冲刷。需要对坡地和沟渠河流的土壤固结进行强化,构建景观河道形象,综合建设植被。同时,有效改进河道辐射区的耕作技术,对地表的粗糙程度进行强化,这样做可以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作物结构,对河岸两侧的植被种植进行加强,保护现有植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4建立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水利施工案例进行归结,将水土保持不好的,水土保持良好的都融入进去,组织专家和学者对于这样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判,确保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着更加全面理性的认知,然后积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实际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可行性进行研判,建立对应的评价机制,确保可以迅速的反馈实际技术标准的问题,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进行校正,由此使得实际的技术和标准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这样后续水利施工工程就可以依照这样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做好对应的工作规划。

3.5实现监管管理的常态化

还应立足于地区实际特点,制定健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流程体系,为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作在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用等各个环节的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体系的保障,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优化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效果,需要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完善监管信息,例如提高对植被覆盖率等信息的检测,为后续修复工作的实际结果判定奠定基础。此外,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对相关监测系统加以开发建设,结合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为更大限度地保障监督管理效果,应不断补充和完善监督管理内容,在基础水土质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植被覆盖率等监管内容之外,根据实际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情况合理增加监管内容,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渗透的新环境中,水利工程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给予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更高的关注与重视。通过提高对水利工程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引发的环境生态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情况的认识,保障相关人员具有足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意识,在此基础上,将生态修复工作贯彻于建设施工及后续使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实际修复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指定合理、适应性更强的修复计划,辅之以有效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平。

参考文献:

[1]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09):124-125.

[2]张尚伟.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07):66-67.

[3]赵京.试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