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孙玉颖

天津静泓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6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并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内涝的效果,减轻城市的排水负担,有效完善城市地表生态水系环境,还能够有效满足绿色生态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引言

作为和现今时代背景相符的一种新的生态理念,海绵城市理论已经由学术界走入了管理层面,要在实践中继续大力推广。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海绵城市及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工作。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能有效减少雨水污染问题,也是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因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同时能有效延长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及提高其使用安全性,有效维系城市建设效果,因而我国许多城市大规模推广海绵城市。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柔软有弹性,遇水时有吸水、渗水、蓄水的特性,通过受力挤压又可以将海绵中的水释放出来。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建设的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调节的能力,在雨季时有吸收雨水、储蓄雨水的能力,在雨水不足时又能将之前的蓄水释放出来滋养城市,减少内涝和干旱的发生,使城市拥有大自然的水文循环能力,实现城市水文系统的自我调控。因而,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可提高雨水资源的收集率及利用率,有效应对雨水灾害及雨水流失,提升城市防涝排水效果,维系城市生态平衡[1]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海绵城市地建设既可以适当减少地表径流、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以及雨洪资源损失,也减少了洪水和旱灾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雨水就地下渗,相应补充地下水,改善、修复已被城市化破坏的地区水循环,调节了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洪灾、雨水径流污染、地下水流失等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亦会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修复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加生态宜居的目标。

3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减小雨水排水径流量,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防治积水洪涝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和设备处理对雨水资源进行储蓄,等到需要时再进行利用,充分节约了资源,使城市具有弹性调节的能力,实现城市的水文生态平衡。

3.1城区功能合理划分

与传统的常规化城市规划建设相比较,绿色生态城区的海绵城市用地规划更具规范性与科学性,重点表现在城市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等方面,有效保证城市的各项功能发挥。通常情况下,再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实施划分时,需要依据城市用地的主要功能对其展开规模式划分,主要包括的类型有城市居住区、公共建设区、弹性区、道路广场区、工业园区、市政区和绿地建设区等。在此环节中,不仅要将城市的区域划分与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有效融合,还需要注重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2]

3.2科学规划城市道路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也使得生态环境存在较多的隐患,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水污染问题。为了有效缓解城市洪水问题,并让污染问题得以解决,国家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目的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道路绿化带设计

道路绿化带设计过程中,为达到设计要求,应计算污染去除率,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设计。道路绿化带设计过程应重视分车绿带处理,将绿化带顶面设置在路面以下,以实现道路中心截留径流效果。应设置绿化带渗沟收集雨水,运用路面渗透、反向路基渗流等方法确保雨水收集效率、雨水处理效率,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率,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2)地面铺装

道路地面材质直接关系到下渗作用强弱。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未大范围普及,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依然采用以沥青为主,适当加入一部分混凝土的材料铺设道路,而这部分的构成材料渗水能力都不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利用渗水作用较强的水泥混凝土铺装路面,用可渗水的沥青混凝土替换普通沥青路面。对于生态型的道路,可以利用渗水砖、鹅卵石等渗透材料铺设。停车场的混凝土地面可以用嵌草砖代替,也可以加设城市中自动化立体停车场的数量,在加强地面下渗作用的同时,对城市空间有了更合理的利用。

(3)完善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荷载非常低,铺砖可选择透水性佳的人行道板。人行道基层铺砌可应用透水性混凝土、垫层为碎石层,在道路路边设置隔离层,厚度为28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满足路基工作区域要求,以降低对路面工作区的危害。人行道雨水、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后,应做好雨水渗流处理工作,确保道路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有效发挥资源应用价值,切实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

3.3构建雨水径流水质管理生态系统

很多城市的水质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原因有:1)水动力不足,流水无法畅通,存在大量堆积的污染物;2)对雨水和污水未能做好分流设施,二者进行同流,进而使得雨水不能被充分利用;3)存在较多的城市污染源,诸如农田和禽畜养殖及生活垃圾等,缺乏高效收集处理污水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城市的水质,可以采取以下3个措施。1)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做好相关降排水方案,以确保雨水不会受到污水的影响,这样在净化水质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压力。2)实施控制源头截断污水的方式,从源头就确保彻底截断污染源,对于点源和面源的污染排放问题,要做好有效的控制工作。3)实施绿色和灰色有机结合方式,在城市空间中,使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计相得益彰,对城市空间进行进一步优化,不断改善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绿地的形式和内容。

3.4落实雨水收集措施

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种可以实现雨洪资源化的雨水收集措施,如设置滞留池、引入渗透洼地、设计雨水花园等。依照区域地形地势的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雨水收集措施,结合植物群落的搭配设计,不仅能够达到促进雨水资源化、引导雨水渗入地下的效果,还可以实现更具观赏价值的绿地景观营造。以雨水花园来说,当雨水(地表径流)进入相应区域后,在土壤、植被缓冲带的作用下,雨水的流速与流量大幅下降,并在该区域的土壤内存储,最终引入雨水系统等待后续利用。

3.5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实上,人们都更愿意去往经济发达的城市,一个地方生态再好,经济无法发展,人口就会往外流,那么之前花费大成本建设的生态城市设施,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所以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中,要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只重经济效益不行,只重生态效益也不可取,要两条腿走路,做到城市居民、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4]

结语

海绵城市是通过系统性的开发工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循环利用城市的水资源,进而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能很好地缓解现今城市中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分析和规划,对城市降水采用系统模拟方式,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缓解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城市雨水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吴权坤.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初探[J].建知识2016(1):38.

[2]何卫华,车伍等.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38(9):42-47.

[3]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