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疣汤对扁平疣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 3


祛疣汤对扁平疣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姜题平

华蓥市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600


前言

扁平疣是由于HPV感染所致的皮肤良性赘生物,一般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以面部、前臂、手背最为常见[1]。此外,扁平疣也是损容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感染等,但研究发现,单独给予其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在我国中医学中,将扁平疣归于“疣疮”、“扁瘊”等范畴内,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治疗经验丰富[2-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分析祛疣汤对扁平疣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具体内容见下文。

1.所用材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扁平疣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一组实施中医治疗、一组实施西医治疗,观察组实施祛疣汤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均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完成。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临床皮肤病学中有关扁平疣的诊断标准;(2)近期未使用全身性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3)患者和家属均明确本次研究内容、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2)过敏体质;(3)伴有恶性肿瘤疾病;(4)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5)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6)合并精神异常。

观察组中男性3例、女性47例,年龄18~41岁,平均值(29.65±1.52)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1.51±0.21)年;疣体数10~38个,平均(24.13±1.32)个;发病部位:位于手部15例、位于面部25例、面部合并手部10例。对照组中男性2例、女性48例,年龄19~41岁,平均值(29.99±1.78)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66±0.24)年;疣体数11~38个,平均(24.36±1.02)个;发病部位:位于手部16例、位于面部25例、面部合并手部9例。二者在上述基线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药物,比如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0079;生产企业: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治疗,消毒患处后,采用无菌棉签取适量药物涂抹在患处,并进行按摩,以辅助吸收,每日4次,连续用药2周。

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胸腺肽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365;生产企业: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日3次、每次10mg,共治疗4周为一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其祛疣汤治疗:

药方包括桑叶9克、大青叶15克、银花12克、野菊花9克、桃仁9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赤芍12克、薏苡仁16克、生牡蛎30克,以上药方均用水煎煮,取汁200mL,于早晚分别服用,疗程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如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

疗效判定:显效是指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各项症状消失;而有效主要是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经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指标,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核算软件:SPSS28.00,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现两组临床治疗效率、不良反应、复发率,并以卡方值检验,P<0.05,说明以上数据存在同质性。


  1.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效所占比72.00%、有效所占比26.00%、无效所占比2.00%)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5)。如表1:

表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6(72.00)

13(26.00)

1(2.00)

49(98.00)

对照组

50

25(50.00)

12(24.00)

13(26.00)

37(74.00)

χ2

-

-

-

-

11.960

P

-

-

-

-

0.000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

安全性比较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P<0.05)。如表2:

表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n;%)

组别

例数(n)

皮肤干燥

低热乏力

轻度口干

总计

观察组

50

1(2.00)

0

0

1(2.00)

对照组

50

5(10.00)

2(4.00)

2(4.00)

9(18.00)

χ2

-

-

-

-

7.111

P

-

-

-

-

0.008

2.3两组复发率的对比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数据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5)。如表3:

表3:比较两组复发率(n;%)

组别

例数(n)

复发

未复发

复发率

观察组

50

1(2.00)

49(98.00)

1(2.00)

对照组

50

10(20.00)

40(80.00)

10(20.00)

χ2

-

-

-

8.274

P

-

-

-

0.004


  1. 分析讨论

扁平疣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十分密切,常常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以人体手部和面部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美观。该疾病的发生十分缓慢,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达到感染,比如接触被污染的用品、直接接触患处等,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能够自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复发。临床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常以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为主。扁平疣病发生率极高,现已被认为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所致。研究显示,扁平疣体内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情况,主要是由于该疾病复发率较高,并且病情常常反复发作[4]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常常以西医方式为主,比如免疫调节剂等,而胸腺肽肠溶片作为该类药物的首选药物,能够显著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通过将Th辅助细胞激活,从而使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得以增强,以此达到免疫应激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常规西医治疗为主,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复发率较高,并且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情况,导致患者配合度较差,影响疗效。而随着我国中医学在临床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医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对于扁平疣的治疗,其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同时复发率低、安全性高,患者家属的接受度较高,现已成为治疗扁平疣的首选治疗方案。

而在我国中医学中,认为扁平疣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毒邪、气血失和、内虚外感密切相关,在治疗方面应以祛风化瘀、益气活血、清热解毒、疏肝软坚作为关键[5-6]。本次研究中,通过应用祛疣汤治疗,效果显著,药方中桑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等效果,并且能够使机体免疫力得以提高,达到抗病毒的目的;野菊花则具有疏散祛瘀的效果;板蓝根能凉血、清热解毒;生牡蛎具有软坚散结、强肝解毒之功,使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利湿、散结去疣、清热凉血之功[7-9]。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同时,两组安全性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祛疣汤能够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较低,复发率概率低,更加证实了该药物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祛疣汤用于扁平疣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申宇鸿,钱青,高春岩,等.除疣汤外用联合自体疣移植治疗扁平疣疗效及对CD4+、CD8+、Th17细胞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9):978-980.

[2]张甜,余玲玲.胸腺肽肠溶片联合祛疣汤治疗扁平疣安全性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3):441-443.

[3]郑淇,沈芳,贺雪文,等.红花平疣颗粒联合无痛火针治疗扁平疣的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2):36-39.

[4]杨雪圆,闫小宁,蔡宛灵.韩世荣辨证论治皮肤病验案探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8):1431-1434.

[5]Chu S , Michelle L , Ekelem C , et al. Oral isotretinoi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rmatologic conditions other than ac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future directions[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20,24(3):1-40.

[6]郭忠梁,刘元媛,孔伟,等.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联合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临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2):142-145.

[7]李媛丽,王文颖,陈广山,等.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扁平疣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20,39(11):1211-1212,1222.

[8]郭海霞,刘刚.自体疣埋植联合治瘊颗粒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2):159-160.

[9]EE Anshelevich, Barbieri J S , Kovarik C L . Intralesional Cidofovir for Treatment of Recalcitrant Warts in Both Immunocompetent and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8 Pati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20, 8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