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法治验举隅

/ 2

中医调理脾胃法治验举隅

邓邦昌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巨龙中心卫生院 615601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较早且研究更深入。在中医学中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分为不同的证型,在治疗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用药不同,中医治疗脾胃病往往能够收获到不错的疗效。根据近年来对脾胃病患者的治疗,笔者将中医常见调理脾胃法治疗所得的经验简述如下:

  1. 健脾法

患者丁某,男,26岁,2021年1月12日初诊。主诉:3日内拉稀,腹痛,呕吐。病史:脾胃虚弱,腹痛伴肠鸣,食欲缺乏。中医诊断为泄泻。辩证为脾胃虚弱证。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以人参6g、茯苓10g、白术6g、甘草3g,淮山10g,泽泻6g,苍耳子10g,黄芪6g。泡三十到六十分钟,泡好之后加水,漫过药物的水量。先用大火熬,再小火慢炖,药液储存,加水1000ml继续大火熬,开火之后二十分钟后换为小火,在和之以前的储存,加水80ml,继续大火熬开,开后二十分钟小火,再储存,每三天服用一次。参苓白术散加减不但和胃健脾,又能止泻,标本兼顾。

中医的泄泻,可分为脾虚泄泻以及肾虚泄泻,两种类型,其中肾虚泄泻,主要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可以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而脾虚泄泻主要是服用补脾的药物,比如人参归脾丸或是补中益气丸,配合补脾益肠丸以及固本益肠丸等药物来进行治疗。脾胃虚弱证者,平时生活需注意饮食卫生,忌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冷水等;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应经常锻炼身体,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1. 养胃法

患者张某,男,28岁,2020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呕吐不止,浑身乏力。病史:因呕吐不止入院治疗,呕吐时清水痰涎,伴有胃闷、腹胀,食欲不振,头晕心悸,有肠鸣音,舌苔白腻,脉弦滑。无既往病史,无心脑血管类疾病、传染类疾病、外伤、手术史。中医诊断为呕吐。辩证为痰饮内阻证。处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茯苓12 g 白术6 g 桂枝9 g 甘草6 g 半夏9 g 生姜6 g ,水煎服。小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均有化饮、降逆的作用,用于治疗水饮积胃,呕吐清水痰涎等症,但小半夏汤以和胃降逆为主,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为主。

中医治呕吐临床可以分型论治治疗,比如外邪犯胃用藿香正气散、饮食积滞用保和丸、肝气犯胃用柴胡疏肝散、痰饮内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汤、胃阴不足用麦门冬汤。痰饮内阻证者,治疗期间房间环境以温热较好,痰饮为阴邪,温热的环境更容易治疗。故病室宜阳光充足,保持温暖。要注意食用以细软温热的素食米,忌生冷、甜腻等生痰的食物,减少饮水次数,避免暴饮暴食。让患者有充分休息时间,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若伴有大便秘结的患者,可通过以缓泻剂或蜂蜜,通腹降浊,调顺胃气。

  1. 消导法

患者张某,女,28岁,2020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多6个月。病史:与6月内无明显原因出现月经量增加,常出现心慌、乏力等状态。为缓解乏力症状入院治疗。无既往病史,无心脑血管类疾病、传染类疾病、外伤、手术史。中医诊断为呕吐。T:36.4℃P:92次/分R:20次/分BP:113/72mmHg,神志楚,精神不佳,体检配合,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正常分泌物,宫颈质中,常大,子宫前位,增大。彩超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多数患者症状,在盆腔检测或超声检查时被发现。临床表现出不规律阴道流血以及经期血量过多,常见症状还有:子宫出血、白带增多、不孕、流产等。子宫肌瘤的发生一般与患者身体性激素水平相关,临床上一般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米非司酮为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可以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容易再次增大。

血府逐瘀汤,是一种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由桃仁、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等煎熬而成。药物包括生地黄、枳壳、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桔梗、牛膝、红花、柴胡、甘草,如患者存在体寒症状,则加用小茴香、炮姜,存在气虚加用黄芪、党参,350ml/次,2次/日,分别在每个月的经期结束7天后开展用药,共服15天,经期到来停药,第2个月经期结束7天后继续用药。

  1. 理气法

患者王某,女,32岁,2020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半小时前胃部疼痛剧烈。病史:因胃部疼痛剧烈入院治疗,并伴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精神差,舌苔薄白,饮食差,遇寒加重的症状,口淡不渴,神志清,睡眠良好,小便正常。无既往病史,无心脑血管类疾病、传染类疾病、外伤、手术史。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辩证为寒邪客胃证。处方:良附丸,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良附丸,高良姜500克、香附(醋制)500克,为棕黄色水丸,气味香,味辣。该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于胃部暴痛、喜热恶寒之证。

胃脓肿是整个胃体,胃脓肿通常被称为胃痛,痛的原因很多,不规律饮食,胃炎胃溃疡胃癌都有胃痛的症状,饮食没有节制,精神过度紧张,起居失宜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都可以引起胃痛。仅仅是胃痛不一定就是胃癌,但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该病在初期病变处单一,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则可能类疾多个脏腑。在生活中要避免生冷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长期持续胃痛的患者,多食用流质、半流质食物,多以清淡、多纤维食物,少参多食。还要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过激、紧张、负面情绪影响疾病的发展,避免劳累过度。

  1. 清胃法

患者赵某,男,35岁。主诉:近年来经常出现口腔溃疡,时轻时重,经过诊断后,多次服用中西药,均得到治疗,但反复发生,近因口腔溃疡加重而前来诊治。体格检查:刻诊:下口唇一处溃疡,上口唇有二处溃疡,舌下溃疡呈凹陷,周围红晕,腹胀,大便干结,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辨为脾胃积热证,治当清泻积热,调理脾胃。

给予大承气汤联合清胃散合方:大黄12g、厚朴24g、枳实5g、芒硝9g、黄连10g、升麻15g、生地5g、当归5g、牡丹皮8g、石膏40g、玄参15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溃疡有所好转,复以前方3剂。三诊:溃疡痊愈,大便通畅,以前方3剂。四诊:诸证悉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2剂。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再复发。嘱咐患者平时注意多喝一些白开水,不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容易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影响病情的恢复。要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缺乏维生素、长期吃辛辣的食物、身体抵抗力下降、不注意口腔卫生都会导致口腔溃疡反复的发作,需要在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

6.结语

以上病例,是中医临床中最常见的通过调理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对于脾胃疾病来说,中医辨证首先要辨虚实,其次辨寒热[1-3]。如果是寒性疾病的话,建议使用一些温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热性的脾胃病的话,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寒凉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上讲究辨证论治,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偏性而给予基础的方法进行加减组方[4-6]。中医对于脾胃系统的慢性疾病效果较好,对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呕吐等等效果一般,主要特色是安全有效,副作用少,无论是采取中药内服,还是采用针灸之类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很少产生副作用。除了这些常见的汤剂跟中成药以外,其实还有一些中医的特色疗法,例如针灸疗法等[7-8]。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不但效果好,而且治疗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 黄竹, 廖成荣. 廖成荣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验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11(v.26;No.304):86-87.

  2. 贾素庆, 张晓明, 楼建国,等. 胡斌治疗脾胃肠病验方举隅[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026(002):103-104.

  3. 刘建. 路志正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举隅[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021(011):1457-1459,1463.

  4. 陈玉昌. 老中医章文庚调理脾胃经验举隅[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5).

  5. 何建军, 陈革. 调理脾胃法临床治验举隅[J]. 国医论坛, 1999, 06:37-38.

  6. 梁润英. 中医调理脾胃法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初探[J]. 陕西中医, 2004, 025(006):563-564.

  7. 梁润英. 中医调理脾胃法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初探[J]. 陕西中医, 2004(06):85-86.

  8. 旋静, 吴秋成.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探究%Study on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013(020):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