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能量技术(MET)结合Neurac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3

肌肉能量技术( MET)结合 Neurac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张宝君,董淑欣,吴洪妹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复医学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通过肌肉能量技术(MET)结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ac),以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稳定性,观察该方法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常规康复组,其中实验组为MET与Neurac的结合,对照组分为MET组和Neurac组,常规康复组只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每组各20例。四组均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4周。四组治疗前后均进行BBS评分、FAC分级和6MWT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组患者的BBS评分、FAC分级、6MWT行走距离测试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优于常规康复组,实验组疗效更优于两组对照组(P<0.05)。结论:MET结合Neurac可显著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核心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步行能力。

关键词:MET Neurac 脑卒中偏瘫 核心稳定性 步行能力

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常见的类型之一,患者病情严重,具有高致残风险[1]。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提高其核心稳定性是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首要前提,也是患者能否成功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的必要保障。

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只能通过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训练下肢的负重能力,并不能有效改善中枢系统对运动肌的控制能力[2]。Neurac源于悬吊治疗(S-E-T),通过吊索、吊带、弹性绳等组成的悬吊系统以及物理治疗师的帮助使患者逐渐康复,其通过高水平的神经肌肉刺激使患者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3]。肌肉能量技术( MET)通过对目标肌肉施加等长收缩一放松和交互抑制的技术,起到松弛紧张肌肉,激活松弛肌肉,恢复肌肉长度、张力、稳定性,以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和减轻疼痛的一类操作技术。兼顾了结构性与动力性的特点,相对于单纯的牵伸训练更有利于肌肉力量的恢复[4]

本研究探究MET结合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常规康复组,其中实验组为MET与Neurac的结合,对照组分为MET组(简称M组)和Neurac组(简称N组),每组各20例。M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9~60岁,平均(46.24±3.12)岁;N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6~65岁,平均(45.18±2.32)岁;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2~68岁,平均(46.44±5.46)岁;常规康复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40~62岁,平均(46.84±3.45)岁;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入选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5,下肢肌力2级以上;②病人病程<3个月,且病人及家属配合;③18岁<病人年龄<69岁;排除标准:①失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③感染、心衰、肿瘤、哮喘等严重并发症者。此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选取的80例患者分组后做好个人资料记录,治疗前后进行BBS量表测试、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 FAC)、6min步行距离测试,记录其评定分数。对照组M使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ET进行治疗;对照组N使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eurac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ET结合Neurac进行治疗,常规康复组只使用常规康复治疗。

1.2.1常规康复治疗 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以及推拿治疗。运动疗法:以改善大运动功能, 提高下肢肌力,抑制异常常的姿势反射,减少代偿动作为主;物理因子治疗:以肌电生物反馈及中频脉冲电为主,提高相关肌肉肌力,改善肌肉营养代谢。作业治疗:以改善上肢精细动作为主;推拿疗法:以放松肌肉痉挛,肌肉、肌腱牵拉防治挛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5次。

1.2.2 Neurac 悬吊训练 先进行弱链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设计动作,按阶梯式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该训练每天30min,每周5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①身体静态闭合训练,激活全身肌肉局部稳定性。

②患者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动态闭合链、静态闭合和联合作用。

如仰卧抬臀、平板支撑、侧卧提髋、姿势转换训练、踏板训练等。

1.2.3 MET 肌肉能量技术(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MET) 是常见的一种软组织骨疗方法,包含精确的指导和控制。每天 30min,每周 5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收缩-放松(CR)、交互抑制(RI)、等长收缩后放松(PIR)、收缩放松拮抗收缩(CRAC)。

1.2.4 MN组中两种技术的结合:在悬吊的基础上,通过弱链接测试,找到薄弱链,利用悬吊使患者躯干与肢体处于非抗重力状态下,使用MET的CRRIPIRCRAC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四组患者均采用 Berg 平衡评分 ( BBS) 量表评价,量表主要包括站立、坐起、独立站立等 14 个项目,各项目分值为 0 ~ 4 分,总分为 56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②治疗前后,均采用 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 FAC) 、6 min 步行试验( 6MWT) 评估患者步行能力。FAC 分成 0 ~ 5 级,级别越高表明患者的步行能力越好; 6MWT 距离越长也表明步行能力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 t 检验,以 P<0.05 表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平衡能力: 治疗后四组患者 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较常规康复组评分升高显著,实验组评分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 2。

表 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改善情况比较(`x±s,分)

直线 5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直线 6 规康复组 20 36.33±4.89 41.16±6.17

M组 20 36.52±5.48 43.16±6.17

N组 20 36.18±5.51 45.63±6.28

实验组 20 36.44±5.26 48.35±5.82直线 7


2.2步行能力: 经治疗后,四组患者 FAC 分级、6MWT 均较治疗前升高,相比之下对照组较常规康复组评分升高显著,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直线 9 3治疗前后两组步行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x±s)

直线 20直线 21 别 例数 FAC 分级(级) 6MWT( 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直线 10

常规康复组 20 0.94±0.21 2.16±0.65 192.56±20.15 248.67±20.74

M组 20 0.92±0.22 2.56±0.15 195.56±18.87 288.55±26.58

N组 20 0.93±0.26 2.87±0.58 193.35±19.02 328.87±21.16

实验组 20 0.96±0.28 3.46±0.68 195.56±18.87 458.84±24.47直线 12

  1. 讨论

脑卒中后由于中枢的控制出现障碍,导致其平衡功能及其躯干控制能力受到影响,临床表现为瘫痪侧肢体麻木、灵活性下降、失去平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近年来,随着从业者在临床中深入的研究发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病因主要是无法提供肌群所需的肌力,这样使得平衡能力降低[6],稳定性也随之降低。稳定是运动和功能活动的前提,稳定必须先于活动[7]。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肌的控制能力已不是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所能解决的。因此,探究有效的针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治疗后的BBS评分、FAC 及 6MWT均比治疗前有所提升,组间比较发现M组和N组均优于常规康复组,而实验组更明显优于其他对照组。 MET主要应用于疼痛的康复治疗,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在悬吊的基础上,其应对软组织疼痛效果显著,并且其通过CRRIPIRCRAC四种方式有效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Neurac在本研究中扮演了支持的角色,首先它提供了悬吊系统,使患者在减重或不抗重下应用MET进行治疗,另外它的弱链接测试和核心的训练方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患者的核心稳定性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核心稳定性的增强,能够提高患者在非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效果和控制能力[8]

综上所述,MET结合Neurac可显著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核心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步行能力。

  1. 参考文献

[1] 郭丽云,田泽丽,张凤仙,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 (10):787-789.

[2] 李宏亮.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3220:74-75.


[3] Kirkesola G: Neurac a new treatment method for long-term musculoskeletal pain. J Fysioterapeuten, 2009, 76: 16–25

[4]袁孟哲,郭小平,张长龙,秦茵.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20,60(09):63-66.

[5]彭全成,曹义,李鑫海 . 运动想象下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 ( 5) : 362 - 363.

[6]张维,钟文祥.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07:1740-1741.

[7]计静,陈世宣,林初勇,朱斌,徐青青,王策,黄琪瑶,陈温慈,姜霞,周琪.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和核心稳定性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6:480-483.

[8] 肖建华,陈龙伟,朱一平,等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 陕西医学杂志,2017,46 ( 11) :

1584 - 1585.

本文是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20-333(很重要)

张宝君,1984年7月,男,汉,籍贯:黑龙江佳木斯,学历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康复治疗学,科室:康复医学科 276024451@qq.com 1569454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