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4
/ 2

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探讨

赵玲娟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有效降低自然因素和生产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要对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通过有效应用正确防治技术解决病虫害问题。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综合防治;技术

引言: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对我国小麦的质量和整体产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发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种植户并没有掌握现代化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相关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仍然沿用了传统的防治对策,导致病虫害防治效率不高,农药残留严重等问题。为了能够实现绿色产出无公害和高质量小麦的目标,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种植户了解和学习先进的防治技术和对策,促使小麦种植户整体的生产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一、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1.防治时间

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其防治结果,因为目前大部分小麦种植户并没有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小麦生长特性进行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因此在落实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时具有随意性强的特点,直接导致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成本的上升和小麦产量的下降。

2.灌溉技术

种植户需要根据小麦的苗情、气候和需水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期,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灌水量过大,或者灌溉频率过于频繁的问题,灌溉技术不合格将会导致麦田湿润度过高、田间积水和小麦根茎腐烂等问题。

3.防治方法

因为我国麦区具有面积广阔、生产条件差异大等特征,因此种植户需要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和消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且部分农业部门并没有高度重视小麦病虫害的预测和监测工作,因此会导致防治方法无法科学高效落实、防治成本高和环境污染大等问题。

4.农药剂量

小麦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与该年的自然气候环境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种植户需要结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开展化学防治,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许多种植户并不具备科学掌握农药剂量和准确分析病虫害特性的能力,因此出现了农药使用剂量过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

二、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

因为小麦在各个时期易发的病虫害类型和防治技术要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种植户需要结合相关规律和专业的指导开展有效防治。现如今我国小麦种植户的病虫害知识掌握和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小麦的质量和产量的提升。因此以下将从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播种前期、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等等时期出发,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1.播种前期

当种植户完成小麦秋季收割后需要迅速开展灭茬工作,确保麦田中的杂物可以及时清除,因为残留的田间杂物和作物秸秆可能带有害虫虫卵,而且还会因为发霉而产生大量的病菌,因此小麦收割后的残留物清除工作能够十分有效地预防病虫害。

其次,小麦种植户还需要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田间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在综合考察土壤质量并确定其等级后,则可以更加科学的虽然小麦品种。如果土壤品质较差并且容易发生病虫害,那么种植户应当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最后,小麦种植户还需要合理选择种植的时间,在正式播种之前对曾经发生过纹枯病的麦田进行一定的药物处理,并且曾发生过病虫害的田地还可以适当的推迟播种日期,尽可能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合理控制小麦种植密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抗病虫害的水平,因为高度密植会大大增加病虫害蔓延的速度。

2.播种期

小麦种植户需要在正式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充分的晾晒,以此有效地提高其吸水能力。而且在选种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饱和食盐水选种法,确保最终筛选出来的种子个大饱满和活力强。纹枯病和金针虫病是我国小麦种植区十分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能够比较彻底地清除小麦种子中携带的病菌和虫卵,确保小麦种子能够顺利发芽和生长。小麦种植户需要结合相关的指导和科学控制药剂比例,结合麦田过去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择药物调配方案。

3.返青拔节期

小麦的返青拔节期一般会出现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因此虫卵和病菌可以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繁殖和生长,因此麦田中会出现较多的红蜘蛛和吸浆虫,在此阶段枯萎病的出现概率也大大提高。因为小麦在返青拔节期的自身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病虫害就很容易出现迅速传播和大面积感染的现象。因此,种植户应当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通过及时喷洒化学药物、借助麦田间益虫等方法推动我国小麦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4.灌浆期

灌浆期的小麦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因此种植户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小麦不会在该阶段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小麦种植户可以积极咨询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措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够科学使用试剂和有效落实防治手段。

5.结穗期

蚜虫、红蜘蛛和白粉病都是小麦在结穗期出现频率较高的病虫害,值得注意的是种植户需要尽可能为节穗期的小麦选择毒性较低和防治效果突出的药剂种类,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控制该时期的药物使用量和药剂的配比。因为无毒或低毒的药剂对小麦结穗过程和农作物的质量影响较小。例如当小麦种植户在处理结穗期的白粉病时,可以按照相关的标准合理混合禾果利和粉锈宁等毒性较低的化学药剂。因为结穗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时期之一,因此种植户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积极参考技术人员的建议处理该时期的病虫害问题。

结束语

我国的种植户需要结合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和相关的防治专业知识,采取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对策和提高防治效果。各地的农业部门需要进行总结当地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才能够更加科学地总结小麦病虫害防治对策和优化防治技术。而且研究人员可以结合小麦各个种植时期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使我国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更加适宜和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浩,黎雅.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J].河南农业,2021(02):22-23.

[2]宋相孟.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8):157-158.

[3]任明霞.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J].新农业,2019(24):45-46.

[4]刘和玉.试析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J].农家参谋,2018(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