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1
/ 2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张娅楠 聂东超 王茜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1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了大量的水泥道路和房屋建筑,不透水地面面积越来越大,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环境,大自然的水文循环受到阻碍。城市遇到暴雨天气时由于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参与水文循环,容易发生内涝灾害。基于城市排水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控制思路

1导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内涝的效果,减轻城市的排水负担,有效完善城市地表生态水系环境,还能够有效满足绿色生态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优化城市水资源整合协调与统筹再利用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进一步完善与服务民生,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的海绵绿色环境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设计建设一个海绵生态城市,保证海绵城市在连续遇到严重雷雨天气时,不会连续产生严重洪水内涝,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重点城市通过利用自然河道生态治理的创新方法,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有效发挥。海绵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当中,要不断增强海绵城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建设上的力度。实际应用工作当中,综合雨水使用用于建筑、道路、绿化、水系等多种生态系统,控制较大雨水量的径流以及减少雨水量的积存。另外,城市水体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应用到了海绵水池城市规划系统设计的解决方案,更加良好且有效提升了政府控制城市内涝的技术水准,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水体的日常工作管理水平,改善了大城市城区居民日常生活生态环境。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控制思路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减小雨水排水径流量,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防治积水洪涝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和设备处理对雨水资源进行储蓄,等到需要时再进行利用,充分节约了资源,使城市具有弹性调节的能力,实现城市的水文生态平衡。下文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控制思路进行了分析,如下。

3.1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多个领域,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雨水与排水等自然人文特征因素,综合水资源利用以及水体环境的生态保护等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向明确,从城市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统筹、经济效益和目标导向等多个方面出发有效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原则。现阶段,绿色生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需要借助于海绵的独特性质,将城市建设中的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和河流水系等对雨水的渗水、蓄水、净水用水与排水等多元化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减少城市开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现存的自然水温生态以及水系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将“慢排缓释”与“源头分散”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深入到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方方面面,有效推行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另外,基于“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自然环境的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建设总结了更多借助于自然力量与绿色生态优先措施进行排水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城市水循环来确保海绵城市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对城区功能科学地进行划分

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往往没有从城市的整体进行考虑,忽略了对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导致城市生态建设不完整。在做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时,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好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将来可能会有的拓展和改建建筑,为后续的进一步细节规划,预留规划和建设的空间。满足城市居住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是海绵城市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将城市建得更绿色化、生态化。我国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工业区大量的挤占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在规划前期,就要仔细考虑好工业区、城市居民区、城市公共区、生态区等的划分,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地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上进行改造,尽量不去破坏城市原本的生态环境。一般而言,现今城区改造之前都会对规划的各类事项进行细致地评估,出具可行性报告。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周围的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当地的雨水量、地形等都是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再结合数据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强化科技引领,加大城市建设的创新投入

社会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与建设,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平衡稳定。现阶段,绿色生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中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透水路面等多种海绵化工程对于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创新投入,有效提升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增强海绵城市的改进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创新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强化培训,实时了解各地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动态;其次,要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创新资料、材料和专项技术研发等经费支出要及时供给,有效保证城市创新产品的质量。

3.4地面的透水性处理和排水管道的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防止雨洪来临时,城市积水严重、大水漫灌、内涝灾害的发生,所以做好地面的透水性处理和排水管道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上文所述,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依据当地的雨水量、地形地势等情况,做好排水管道规划,再建立配套的设施,使城市可以应对暴雨来临时的排水压力。对于地面透水性的处理,上文分析了两种技术:一种是生物滞留技术;另一种是透水铺装技术。规划海绵城市时,可以在城市低洼处规划一些生物滞留的区域进行填料,种植花草、树木等,通过生物滞留技术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区域在雨水来临时,暂存雨水,减小雨水径流量,可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例如,城市的绿化园林、绿化景观等,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地面道路上合理地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使雨水可以通过缝隙渗透到地下的泥土中,减少地面道路的积水。总之,在海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结合多种生态技术和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

3.5注重垂直绿化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地面材质进行改进,而且要重视对绿化面积及空间的改善。在针对雨水处理的过程中,三维空间的绿化有着显著成效,对于建筑和以往的护坡构造,将其表面进行绿化改善形成植物护坡,可以有效增强对雨水的储蓄和净化作用。通过垂直绿化,可以很高效地对建筑与地面进行绿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并起到降噪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重在规划和设计,需要在规划设计时就将城市的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对排水管道等设施提前做好规划,地面道路做好透水性铺装处理,解决城市的用水和排水困难,在城市改造中更要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城市具有弹性的水文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英.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1(01):65-66.

[2]姜世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16):106-107.

[3]任祎.绿色生态理念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2):109-110.

[4]高大鹏.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解析[J].科技展望,2016,26(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