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公民”德育评价“三全”新生态——培养“美德美行,自信向上”现代小公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构建“小公民”德育评价“三全”新生态——培养“美德美行,自

信向上”现代小公民

刘波

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 264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在指导思想、办学方向、人才培养途径、教育工作目标、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莱山区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城市小学,如何把“培养什么人”这一育人目标,更加形象的描述,更加具体化和人物化。我们“小公民建设共同体”22名老师,一直关注“小公民”评价形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次数、评价载体,开始了“全回归、全方位、全空间”德育新生态实践探索。


  1. 公民教育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7年8月17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力量,必须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严谨的计划,使德育工作常态化开展”。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二是总体目标:培养责任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促进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行为习惯、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三是五大德育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六条育人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

二、全面回归“小公民”教育的生态核心

实验小学建校之初从“幸福教育”出发,十七年来从关注“外显的成功和幸福”,逐步回归到关注“孩子内心品质和幸福人生教育”,每一个五年走来,我们都在深深思索:一年级时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毕业那天,是否自信幸福的离开实验小学?去追求更广阔的生命天空。校园内泰山石刻“天天向上”迎着朝阳,文化墙“四个现代化”俯瞰校园,立人楼、立志楼、创造楼抬头可见,此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的现代化”就是生命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核心。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提出来,公民教育的核心是美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积极公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也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另外,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提出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包含了三方面:自律(人与自我)、尊重(人与他人的关系)、认真(人与事情的关系)。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人格发展是首要的。

三、全方位制定“小公民”教育评价标准

按照《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要求,制定了“全方位”的评价标准。横向上,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德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践活动德育内容的德育目标,深入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按照德育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对德育评价标准进行细化、生活化、可操作化,坚守学段目标要求,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我们把“好习惯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教育”“中华民族一家亲”“劳动教育”等德育主题内容,整体考虑5年内的关注点,细化到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个周、每一天的具体表现,给孩子和参评者提供可见、可用、可提醒、可持续的评价参考。

纵向上,各年级确定了五个主题:一年级《好习惯 好孩子》,二年级《好行为 好队员》,三年级《有理想 小主人》,四年级《好榜样 好少年》,五年级《好素养 小公民》。让孩子在实验小学五年(60个月)的学习生活中,德育成长空间主题明确,主线清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实现了各年级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

四、全空间衔接“小公民”评价主体和载体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

一是按照家校社德育一体化衔接,我们贯通各种评价载体,发挥出“体验式参与”评价合力。在校内评价方式上,重构了公共活动,孩子们在“好习惯银行”“少先队示范阵地”“小公民讲堂”三级平台和体验活动中,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校工评)、级部评等主体,分别获得每节课奖励贴、每周积分兑换、每月星级印章、每季度授予胸章、每学期综合表彰。孩子从公共生活的视角去审视思考个人礼貌,个人责任规则,社会约定,同学交往。每一个孩子开始有了主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二是在校外评价方式上,我们贯通各种评价主题。也给孩子的父母、亲戚朋友、社区各行业提供参与通道,孩子们通过说一说、问一问、做一做,得到他人评价,各种社会角色的轻轻一涂,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父母、他人的关心和肯定,同时也看到差距。孩子们明白自己行为习惯、人格品质、公民素养发展程度,不断修正自己的各项素养。

三是5本《小公民成长护照》成为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重要载体。每一本《小公民成长护照》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我们只需要,拿起笔,对孩子一天、一周、一个月的表现,在相应的标准之后,轻轻一涂,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关心和肯定,同时也看到差距。让孩子在评价过程中去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追求,让一本《学生成长护照》带给孩子快乐和信心。

未来,我们坚持探索实践“三全”评价新生态,让孩子在评价过程中去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追求、去发现、去成长,我们期望,让一本本《小公民成长护照》带给孩子快乐和信心,培养出“美德美行 自信向上”现代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