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贾磊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摘要: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就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各项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全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要求,也与时俱进地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发展局面。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和实效要求。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就要加强对其科学性研究和建设,而亲和力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需要从其历史沿革、重要作用和着力点等方面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立德树人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首阵地和主战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任务、指明了路向。内涵式发展要求资源整合、格局优化、质量提升,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人,首要的就是让理论亲近人,让教育走进人的内心。因此,如何提升理论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是主体自发接受某一事物的特殊力量。“亲和力”这一概念最早属于化学领域,意指两个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在心理学领域,“亲和力”指一种使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的感知力,源自于彼此间信任,讲究的是心灵上的沟通与默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互相吸引力,是主客体发生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亲密感和人文关怀感。可从两个维度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三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灵魂沟通所产生的思想共鸣,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共情能力匹配度;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传达的一种吸引、魅力、感召力,其产生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共鸣度与理解力。随着“亲和力”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们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可行路径

(一)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由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关注的应有视域。将亲和力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首先应当加强对亲和力的研究与认识。作为一个化学领域词汇,亲和力用于描述主客体(分子)间自发产生的作用力。自然界中主-客体亲和力虽然普遍存在,但它是由多方面因素通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综合施加的。在实验环境下,可以通过对主体中多个因素的优势整合,实现整体优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带来预期的,甚至高于预期的强作用。对于特定的客体,可以根据具体的客体特征,通过对主体的修饰和改造来增强主体对客体的亲和力。由此可以看到,主体对于增强亲和力具有极大改善空间和自主调节范围。而日常生活范畴中的亲和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所在群体心目中的亲近感,以及其对所在群体施加的影响力。无论从亲和力的原初使用语境抑或是日常范畴看,都可以看出亲和力主体对亲和力的运用和修饰能力,对改善主客体关系和主客体沟通效果具有关键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亲和力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适应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着力点。辅导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学生至上的原则,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把培育学生主体性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凸显思政教育本质特色。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精准把握学生实际需求,建立“用户思维”。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以及现实情境,因人而异开展教育活动,把普遍“漫灌”和个别“滴灌”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气息,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使他们真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起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以此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亲近学生,坚持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从专业思想定位入手,摒弃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唤醒和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互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逐渐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要改变发号施令者的形象,以亲和力为底色,营造平等和谐、亦师亦友的人际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培养学生意志,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义,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实现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氛围

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影响力,让思政元素和校园环境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思政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当代学生对新媒体充满兴趣,他们通过各种新闻APP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用“两微”去交朋友、谈感情,刷抖音接触新奇事物,热衷于用手机打卡和进行网络学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将传统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通过优化校园公众号、建立专业学习交流群、设立学生心愿电子墙,及时宣传党政动态,推送热点时评、先进事迹,关注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做好舆论引领工作,为学生营造无所不在的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亲和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者,我们更要认真研究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指示,着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其成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青少年群体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内涵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9(5):13-16.

[2]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19(8):11-15;10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12-09(1).

[4]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