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壶链蚧生物和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日本壶链蚧生物和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秦帆

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 甘肃省嘉峪关市 735100

摘要:介壳虫是园林树木及花卉上常见的刺吸性害虫,喜群集于枝、叶、果上,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枝条枯萎甚至全株死亡。日本壶链蚧又名藤壶蚧,属同翅目、蚧总科、壶蚧科[1]。以成、若虫在寄主植物枝干上刺吸汁液为害,大量消耗植株的养分、严重削弱树势,影响植物光合、呼吸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植物整株枯死,且分泌的蜜露诱发严重的煤污病,极大地影响园林景观效果。日本壶链蚧近年来发生严重,并且有大面积蔓延的趋势,已成为绿化植物上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严重的重要害虫之一,如何进行有效防治是景观和苗木维护治理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日本壶链蚧在华东地区的危害情况、年生活史、发生规律以及预测预报方法等,以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日本壶链蚧;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寄主及为害状况

调查公共绿地(包括街道、居民小区、行道树、街头绿地、大小公园、沿河景观带等)的观赏乔灌木,观察并记录日本壶链蚧的寄主与未受害植物种类,以及在寄主上的危害程度、分布状态、危害部位等。观察寄主有广玉兰、香樟、重阳木、枇杷等。日本壶链蚧研究标本采自华东地区被害的寄主上。

  1. 年生活史

选取20~30个生长健康、孕卵的雌成蚧接种到未受害的香樟上,每隔5d观察一次蚧虫的生长状况,记录各龄期形态特征、起始时间。利用高倍显微镜拍照并测量卵、若虫长径及短径。

  1. 降雨影响

在若虫孵化盛期,剪取虫口密度较高的枝条带回室内,将虫枝插入土中,用喷雾器和喷壶模拟不同强度的降雨,在显微镜下观察降雨对若虫的影响。

3.卵死亡率及死因分析

待雌蚧孵化结束且若虫爬出壶口后,随机选取20个雌蚧,在双目解剖镜下检查介壳,统计未孵化的卵量,并根据卵颜色、形态的不同分析死亡原因。死亡因子主要有自然死亡、捕食、昆虫寄生、病原寄生等。

4.预测预报方法

物候法:重点观察若虫孵化初期、盛期、末期与其他动、植物的物候期关系。

实时监测法:在若虫孵化期内,每天固定时间随机选取20个生长健康的雌成蚧,置于垫有白色滤纸的培养皿内,在解剖镜下观察并统计若虫孵化出壳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1.日本壶链蚧年发生1代,调查中发现其寄主植物有12科24种,受害寄主中以木兰科、蔷薇科种类最多,又以广玉兰、重阳木、海棠受害程度最重。日本壶链蚧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为害分布位置有所差异,通常从壶嘴或介壳下爬出1~2天后固定取食,早期孵化的若虫喜欢聚集于嫩梢、花芽、新叶等幼嫩组织上,后期聚集于一二年生枝干为害。以树冠北面虫口平均数量最多,群植比单株栽植的广玉兰受害严重。

2.生物学特性:经过多年连续观察,日本壶链蚧在华东地区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植物枝条上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开始孵化,一般五月下旬前后孵化结束。1龄若虫孵化后爬出介壳,经过1~2天在寄主的枝条或叶片上固定下来,吸收营养,然后分泌蜡丝将身体包裹。

3.分布规律:日本壶链蚧通常从壶嘴或介壳下爬出1~2天固定取食为害,早期孵化的若虫常常喜聚集于嫩梢、花芽、新生叶等幼嫩组织,以及叶柄、枝痕、节间缝隙、介壳旁,后期多聚集于一二年生枝干为害,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为害分布位置亦有不同。经统计发现,日本壶链蚧为害植物区域通常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发病较重的乔木,下层灌木、地被易被传染煤污病。

4.降雨对若虫行为及存活的影响:对一龄幼虫进行降雨处理,24h后观察成活状况。观察表明,降雨对于若虫的影响很大。降雨使部分刚从壶嘴爬出还比较脆弱的若虫致死,且改变了部分附着不牢固若虫的寄生地点,主要影响一二年生枝条上的若虫,枝条较光滑,其易被降雨冲刷滑落。但对于已经牢固的附着在茸毛或叶腋下的幼虫影响不大。降雨对若虫影响较大,孵化期连续降雨可以降低虫口数量和密度。

5.死亡率及死因分析:根据初步观察统计发现,日本壶链蚧的卵孵化成功率极高,卵孵化死亡率仅3%左右,死亡原因为自然死亡和未知死亡。但以若虫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固定着生位置不适宜且受外界风雨影响大。早期孵化聚集于叶柄、嫩梢、花芽处的蚧虫,可能由于营养不足,无法进入二龄期而死亡。

6.预测预报

物候预测法:在孵化盛期,观察各种植物的成长期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物候期特点作为日本壶链蚧孵化盛期预测的标志。孵化初期:含笑盛花期;泡桐开花末期;垂丝海棠果径平均6 mm;天目琼花初花期;孵化盛期:香樟圆锥花序顶花开放(初花期);悬铃木结出1个球;杜英侧芽萌发期;杜英落叶盛期;广玉兰花芽鳞片松动期;广玉兰叶芽萌发出一片新叶;含笑首批花凋谢;枇杷新叶7-10片;大叶黄杨花蕾初现期;火棘初花期;海桐初花期;南天竹初花期;桑葚果实变色初期;石榴花萼松动期;重阳木锦斑蛾出现;孵化末期:香樟花落盛期;石榴开花盛期;杜鹃花谢末期。

实时监测预测法:以苏州地区为例,实时监测显示,2012年孵化日期起始于4月22日,孵化始盛期(16%)在4月27日,孵化高峰期(50%)5月2日,始末期(84%)在5月8日,孵化终于5月13日。2013年孵化日期起始于4月18日,孵化始盛期在4月26日,孵化高峰期4月30日,始末期在5月9日,孵化终于5月17日。每年日本壶链蚧孵化的进度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1. 建议

1.日本壶链蚧若虫孵化初期、盛期、末期与许多动植物物候期存在密切关系。连续两年利用实时监测法得到的若虫孵化期存在一定差异。日本壶链蚧每年孵化准确时间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孵化开始和结束时间并不统一,物候期法还需通过2~3年的观察,得到与之更稳定的物候关系。

2.在对华东地区进行寄主种类调查时,则有目的性地针对观赏乔灌木进行观察,新发现了4个科的4种寄主,分别为蔷薇科的3种寄主和樟科的1种寄主。发现的未受害乔灌木种类不一定全为非寄主植物,可能由于传播限制等原因未受害,还需要继续观察加以证实。

3.不同寄主种类、栽植方式、不同方位虫口数量的差异,表现出日本壶链蚧对寄主及环境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利用该特点,绿地配置时应尽量避免单一寄主的混植,寄主与非寄主植物混合栽植。

4.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给蚧壳虫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日本壶链蚧若虫为害,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集中烧毁扔。



参考文献

[1] 沈 娟.确定日本壶蚧若虫孵化期方法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3):122-12.

[2] 惠兴茂,薛小娟,刘丽娟,等.日本壶链蚧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11,19:43-44.

[3] 潘建芝,刘克洲,李 艺.园林植物蚧壳虫的发生趋势及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0(1):61-62.

[4] 唐尚杰.上海地区日本壶链蚧的研究[J].上海园林科技,1998(2):45-49.

[5] 李枷霖,毛安元,蔡 平.日本壶链蚧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4): 1521-1523,1525.作者简介:秦帆,1989年7月出生,女,汉族,籍贯:甘肃金塔,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单位是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研究方向是园林绿化及林业方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