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傣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廖国荣(傣名:罕真)

西双版纳景洪国荣傣医院 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


摘要:傣族主要聚集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该地区吸纳了众多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直接带动了西双版纳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影响和现代文化作用下,这些优秀文化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比如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面积明显消失等等。本文将主要针对傣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现状,并提出现有挑战,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傣族;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


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的出现不仅保护了生态多样性,同时对于生态平衡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民族文化发展也和当地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佛教影响西双版纳之前,傣族群众多信奉原始多神教,而现代社会傣族群众多信奉小乘佛教,两种文化同时产生影响,也使得傣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和地区特征[1]。研究发现,西双版纳特有的自然环境使得热带生物多样性特点更为显著,是当前国际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论述傣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相关作用。

1 传统文化与生物对多样性保护概述

    1. 坟山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前傣族地区的丧葬形式仍然以火葬为主,少部分存在依然保留土葬形式。这些村寨部落承担着坟山的文化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村寨和其他地区保持不同地块管理形式,因此在工作中也承担不同作用。

当前坟山和龙山并没有划分出明确界限,但是两者同属一个地块,只有将该地块进行不同形式的划分,才能在各自区域中发挥不同的优势和影响[2]

    1. 水源林

傣族地区的群众水源意识比较强烈,整个民族崇水情节明显,大部分村寨均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在傣族群众心中,只有依山旁水,与水为邻,才能保持长远发展。因此傣族地区有着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食的民间谚语。为确保村寨发展中具备充足的水源,部分村寨也将水源林比作圣地。换言之,也正是因为傣族群众对水源林的有效保护,才在发展中时刻保持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优势,为群众长远发展储备了充足水源[3]

    1. 宗教植物

在傣族村寨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多种单株生长的高大植物。在傣族村寨周围,人们在建设人工林的过程中,同样会种植这类桑科植物,比如垂叶榕。这类植物的高度明显高于一般人工种植植物,这类植物的出现也形成了傣族地区独特的景观现象。这些植物的出现往往和当地传统文化影响相关,傣族群众认为,这些树木的种植和生长可以为当地群众带来好运,并且肆意砍伐这些树木同样会给群众带来灾难。

2 传统文化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留主要是对社会和文化的积累,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为严峻,使得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较大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薪炭林面积不断缩小

在西双版纳地区中,适合种植铁刀木的地区同样适合种植橡胶。研究发现,近年来西双版纳各民族中的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橡胶,但是近年来橡胶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在电气资源、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背景下,群众对于薪柴的需求量不断将对,大部分村寨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将过去种植铁刀木砍伐后继续种植橡胶,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原本遍地可见的树种面积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薪炭林面积的增加,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发展[4]

2.2 宗教植物增加,人工林较少

傣族群众信奉小乘教居多,所以在傣族的传统中,每个村寨都组建了特色的寺庙,并在寺庙周围种植了很多植物。傣族村寨虽然有很多寺庙,但是人工林范围十分有限。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没有大面积寺庙林和人工林,而寺庙周围的植物多样性明显,这类植物多以单株形式存在,即便种类丰富,也无法形成人工林。

3 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相关对策

3.1 提升宣传力度,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傣族作为一个具备悠久发展历史的重要民族,本身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傣族群众不仅注重对傣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同时也注重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但是研究发现,当前很多传统习俗已经逐渐呈现出消失趋势,很多傣族群众已经不再到寺庙中学习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而是在现代社会影响下学习现代文化知识。为发展和宣扬佛教文化,引导傣族群众更好的学习傣族文化知识,可以组织傣族群众在业余时间学习傣族文化和佛教知识,并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性[5]。在政府主导作用下,不仅能帮助群众学习到更多傣族文化知识,还能感受到更多地区文化的魅力,实现傣族传统文化的稳定发展。

3.2 加强地区公益林管理

当前圣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依然离不开传统文化和群众信仰,但是这种保护并不能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优势,为确保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发展,很多圣境都开始加强了经济作物的开发,意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所以在今后工作中,除了要对生态保护工作进行关注之外,还要构建自然保护区,政府通过资金拨发规划不同等级的公益林,保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研究发现,很多具备保护价值的圣境并没有划分到公益林管理中。因此今后工作中也要加强对公益林管理范围的扩大,根据地方发展要求进行公益林补偿,这些补偿费用除了用在基础发展之外,还能有效激发群众对自然圣境的保护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傣族作为我国西双版纳的重要民族之一,更是在多样性发展中肩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推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更需要加强对傣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邵桦,杨京彪,薛达元. 佤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J]. 生物多样性,2018,33(5):1-9.

[2]杨立新,裴盛基,张宇. 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 生物多样性,2019,27(07):749-757.

[3]曹宁,薛达元. 论壮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广西靖西市为例[J]. 生物多样性,2019,27(07):728-734.

[4]罗绍华,王兰新,郭贤明.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2):68-70.

[5]吴微,李丹,刘丙万. 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