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探讨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洪小彬 洪巧丽 泉州市第三医院 福建泉州 362121

摘要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以我院制定(自制)的“作业疗法”形式开展对患者的康复指导。选取住我院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施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我院自制的“作业疗法”形式开展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康复前后分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沟通技能、社会技能、基本生活技能以及高级生活技能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作业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指导活动,能使患者恢复应有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作业疗法,精神分裂症,社会适应功能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为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业疗法训练的效果,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作为患者的辅助治疗护理措施。为此,我们对住院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有实施“作业疗法”组与无实施“作业疗法”的对照组进行分析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9—57岁(36.76±10.33);文化程度:大学3例,高中10例,初中18例,小学7例,文盲2例;治疗剂量(折合氯丙嗪剂量):415±50.5mg/日。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7—59岁(35.95±9.41);文化程度:大学2例,高中15例,初中13例,小学8例,文盲1例;治疗剂量(折合氯丙嗪剂量):400±47.5mg/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具体措施 对照组仅给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精神科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作业疗法”。

病人入院后,一旦被确定为观察组对象,即由病房护士与康复科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作业指导训练计划。具体内容有:个人生活技能训练、模拟家居训练、社区生活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由病房护士负责向病人讲解日常生活自理内容并付诸实施,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作息及日常生活习惯,然后辅以综合技能训练。当病人急性精神症状得以控制后,即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兴趣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组织病人到康复科,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师进行针对性、计划性的训练和评估,组织病人读书、看报、绘画、手工制作、唱歌、跳舞、游戏、健身活动等等,鼓励病人积极发挥各自的特长,丰富生活内容。同时,注重对病人的居家与社区生活训练。在康复科,以游戏的形式,设定模拟购物、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家用电器,每逢法定和传统节假日, 康复科举行烹饪、茶话会,以此增进了病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充实了自我。当病人进入了恢复期时,注重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和家属来院探视之际,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强调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的方法,结合互动提问,了解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树立治病信心,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1.2.2 评定工具 观察组于实施“作业疗法”前及实施后开始每2周一次分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3]和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4]进行评价,病人出院后继续跟踪随访,了解病人出院后的家庭—社会生活功能的适应能力。

1.2.3 观察标准 通过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测评,对比两组患者的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基本技能、高级生活技能评分来评价,若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1.2.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基本生活技能、高级技能评分对比选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基本生活技能、高级生活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沟通技能

社交技能

基本生活技能

高级生活技能

观察组

40

5.60±1.9

17.0±3.1

23.5±4.1

5.2±2.0

对照组

40

2.20±1.0

12.0±2.5

18.7±3.5

1.8±0.6

t

/

9.81

7.86

5.57

10.06

P

/

<0.01

<0.01

<0.01

<0.01

2.2 两组病人入院时及出院后BPRS,SDSS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

表2两组病人入院时及出院后BPRS,SDSS评分比较

组别 BPRS 总分 SDSS总分

入院时 出院时 出院后4周 入院时 出院后4周

观察组 68.71±7.25 25.90±7.36 23.13±5.58 19.61±0.33 15.50±0.35

对照组 68.89±6.26 29.19±6.32 26.15±6.07 20.15±0.44 8.12±0.24

P﹤0.05 P﹤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与健康行为的过程[5]。目前,国内大多数精神病防治机构的环境设施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封闭式管理,住院病人的活动范围除治疗时间外仅限于病室内,与现实社会基本隔绝,对社会功能恢复不利。因患者在具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同时,也有常人的认知与需求,他们同样有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的需求等。当他们住进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退宿,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使其康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精神病人的康复不仅与单纯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也与住院环境、休养模式的废用性相关。由于住进封闭式病房的病人自由被限制,他们身边无亲人的关怀,处于陌生、孤独环境,长时间住院使他们感到寂寞,与世隔绝,使原来不平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刺激,因而对住院产生反抗心理,以致不安心住院,不遵医嘱行为,甚至出现拒药、藏药行为,这不仅严重影响病情治疗,而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也造成诸多不利。本研究组病人,除了完成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配合我院指定的“作业疗法”,有计划、有选择的对病人实施个人生活技能、模拟家居与社会技能的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治疗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确信行服务,满足了病人的康复需求。

本次研究从表1显示,观察组的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基本生活技能、高级生活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从表2看出,观察组通过“作业疗法”,病人的BPRS和SDSS总分均有显著变化。为此表明,“作业疗法”是对病人的一种综合技能训练,病人的精神症状会有全面的改善,能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提示人性化的综合训练可以给病人和亲属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消除对陌生环境的顾虑和悲观情绪,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医护患三者共同参与“作业疗法”的训练,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克服自卑的治疗障碍,调动了患者的自身潜能,进一步意识到康复实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自我效能增强,能坦然的面对出院后的康复问题,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6]

综上所述,“作业疗法”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是适应能力与是质量,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5.220-28.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张明园 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1-263

  3.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1. 颜文伟。KPY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上海精神病学。1990(增刊):12-20

  2. 杨廷忠 施卫星 许亮文 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