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郭勇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办龙潭路 3 号附 26 、 27 、 28 号成华早康诊所 四川省成都市

610052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中医内科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诊所2019年9月—2020年9月9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以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以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比较:对照组疗效68.89%(31/45)显著低于观察组88.89%(40/4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33.343%)显著高于对照组3(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而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患者乐于能够接受,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认可,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或血管功能紧张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引起的阵发性头痛,临床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患者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在临床中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中医和西医认知不一致,治疗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式来观察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诊所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52.45±2.44)岁。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为32~63岁,平均年龄(53.45±2.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患者中无头部肿瘤病变;并与患者进行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去掉)排除标准:具有药物禁忌者;未遵医嘱完成治疗者;患者中有精神疾病史,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用法以10mg/次,每晚一次,连续服用2个月。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实施中医药治疗,肝郁气滞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成:全蝎2个,柴胡10g,醋延胡12g、香附12g、姜黄12g、白芍12g,紫丹参15g、川芎15g,珍珠母30g;肝肾阴虚者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组成:天麻、牡丹皮、山萸肉、白蒺藜、菊花各10g,山药、枸杞子、熟地黄各15g,土茯苓25g。风阳上扰者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组成:全蝎2条,生白芍5g,炒栀子、天麻、川牛膝、珍珠母、僵蚕、钩藤各10g,麦芽、生牡蛎和石决明各30g;瘀阻脑络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成:红花5g,桃仁、赤芍、地龙、川牛膝、佛手、川芎各10g,丹参、生龙骨、生牡蛎、葛根各30g。对于患者进行辩证治疗加水煎煮,每日1剂,嘱患者分早晚温服,连续用药2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的头痛症状完全消失,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1个月随访后无复发;无效:未达到以上指征。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614ad2ac52a22_html_a826e784ab148074.gif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比较 对照组疗效68.89%(31/45)显著低于观察组88.89%(40/45),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25

15

5

88.89%(40)

对照组

45

18

13

14

68.89%(3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33.343%)显著高于对照组3(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失眠

抑郁

合计

观察组

45

2(4.44)

1(2.22)

0(0)

3(6.66%)

对照组

45

8(17.78)

3(6.66)

4(8.89)

15(33.343%)


3.0讨论

在临床中西医对于头痛的发病机制有着不同的说法,血管学认为是由于原发性的血管疾病造成血管收缩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搏动性头痛;神经学说认为是因神经功能变化引起继发性的血流量变化,从而导致扩展性皮层抑制;三叉神经学说则是认为三叉神经受损导致偏头痛。西医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般是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微循环,并以快速缓解疼痛为治疗原则。氟桂利嗪作为选择性钙拮抗剂,能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在缺血缺氧时预防钙大量进入神经元造成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脑部微循环和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从而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因风寒侵袭、寒凝血滞、湿邪中阻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壅遏不行,在治疗的过程中多根据发病的特点进行辩证治疗,以疏风散寒、平肝潜阳、化痰降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对于本次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实施中医内科治疗,依照临床症状不同实施辨证治疗。肝郁气滞者表现为胸闷不适、胸胁胀满,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可起到理气疏肝、止痛活血的效果;肝肾阴虚者往往表现为心烦多梦、腰膝酸软,以杞菊地黄丸治疗可起到滋养肝肾、疏肝解郁的作用。风阳上扰者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眩晕耳鸣等症状,以天麻钩藤饮治疗可起到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的效果;瘀阻脑络者常常夜不能寐、头痛多梦,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起到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的适当的加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中偏头痛患者运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医生要注意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施药,才能降低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严密监察以免病情反复发作,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偏头痛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实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桂芬.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8):123-124.

[2]王诗尧.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36):138-139.

[3]陈国忠.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7):27.

[4]麻丽萍.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7,32(19):2861-2863.

[5]宋秀彦.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 16 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6):92-93.

[6]高广江.平肝通络汤治疗偏头痛肝风血瘀证的效果评价[J].光明中医,2017,32(1):11-13.

[7]顾峰.平肝通络汤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4):38-40.

[8]肖蕾,王炎,王胜,等.电针针刺锥体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