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疱疹性咽峡炎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1

一例疱疹性咽峡炎诊治体会

李巧红

长安区魏寨街道卫生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病史摘要:患者崔XX,女,8岁,以“反复发热1周”之主诉,于2019年2月13日就诊于我院。患者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症状较轻,咳少量白色粘液痰,无鼻塞流涕等卡它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等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治疗,仍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9之间;遂来我院就诊,现症:患者儿童女性,自发病以来头晕、咽痛、声音嘶哑,偶有咳嗽、乏力,精神尚可,食纳一般,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先天性心脏病病史;个人史:长期居住在本地,无南方旅居史。

查体:体温38.6℃,呼吸20次/分,脉搏90次/分,急性病容,咽红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附近粘膜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有的已经破溃成溃疡状,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无黄染,颌下淋巴结肿大,触及如豌豆大小,压痛阳性,活动度好,头部及锁骨下、腋窝下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慰问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慰问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杵壮指,双侧巴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本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02X109/L,淋巴细胞0.70,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234g/L,外院胸部正位片示:正常;

诊断:疱疹性咽峡炎

鉴别诊断:慢性单纯性咽炎,表现为咽部粘膜慢性充血2肥厚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粘膜充血肥厚,粘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3慢性萎缩性咽炎,主要表现为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萎缩变薄,咽后壁有痂皮附着,分泌减少。

治疗原则:西医以抗感染、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治疗方案:因患儿已口服抗生素1周,发热反复,西医加用抗病毒累药物,并配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减”,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主要成分:银花10g,连翘10g、淡豆豉6g牛蒡子10g荆芥8g,薄荷6g,桔梗6g淡竹叶10g,芦根10g甘草5g,焦三仙各10g。每日1剂,用400ml冷水浸泡2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熬15-20分钟,滤出200ml药汁,每次100ml,分早晚温服。治疗期间嘱患儿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1天后,患儿发热消退,3天后头晕、咽痛、声音嘶哑消失,查体:咽红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附近粘膜溃疡已消失,体温未在升高。5天后随访患儿已痊愈;

通过上述病例,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对热证的见解;

《内经》论热之处随处可见,如《素问・热论篇》、《素问・刺热论》、《灵枢・热病》等张仲景辨证不离发热,张景岳、金元四家以及许多其他医家都把发热视为辨证的一个着眼点。

发热是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在临床的主要与常见正适于中医学拿它作辨证的一个枢要。综观典籍对热证的论述,大致对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中医对发热的认识是怎样的,简单介绍如下:

  1.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外感发热表现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急,病程较短,发热热度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外感发热主要由感受外邪,正邪2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2. 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3.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4.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

  4.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中医治疗发热从对发热病因病机的分析出发,阳胜发热治以滋阴清热;脏腑之热治各有法,如心热以导赤散清心养阴,肝经湿热常用龙胆泻肝汤,肺热用泻白散,脾热用泻黄汤外感邪气发热,风则疏之、寒则解之、湿则祛之、燥则润之、热则清之,疫病之毒则败之。


另外《内经》还注重针灸治疗,治用清法,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输穴,针刺或泻或补泻兼施,如大椎直刺寸、手指十宣穴点刺少量出血治疗高热。总以达到邪去正安、气血阴阳和畅、脏腑功能恢复为要,如此则热证得除,证实中医治疗发热的效果是确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