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玉石浅议

张蒙 杜玥 冯述一

新乡市博物馆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特别是和田玉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拟从玉石的发展阶段、玉石的作用和赏玉等方面对我国玉文化做一浅议。

关键字:和田玉 赏玉 意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制作出许多配饰用以佩戴,如玉锁、玉扳指、手镯、配饰、鼻烟壶等,同时还有玉山等作为装饰和摆设之用。同时,古人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认为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此玉石还被用来养生健体。故有魏晋南北朝食玉成风,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等事件。

一、玉石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玉石种类多,分布广,先秦文献《山海经》记载有玉、白玉及玉山共149处。我国历史上所用玉石品种有20多种,主要是透闪石玉(软玉)为主。

透闪石玉演化历史分为四个大阶段:

1、新石器阶段(以地方玉为主的开发利用阶段)

此时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 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

2、三代到汉代(地方玉与和田玉并立发展阶段)

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新疆产的和田玉和内地产的彩石并存,商代开始, 玉材的使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等处出土玉器的可以看出, 已有相当一部分玉料来自新疆和田,早在丝绸之路向西开通之前, 就已经有一条由新疆向内地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

3、唐代至清代(和田玉主导阶段)

西汉中期, 中原王朝和西域的交通畅通无阻,使得和田玉得以源源不断地运进内地。在各种玉材中, 和田玉无论是质地还是色泽都是其他彩石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自从和田玉被引进内地后, 不但渐渐地将彩石比了下去, 而且在各种玉石中也处于最高地位。汉代的诸侯王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安徽淮南王墓等, 据鉴定多为和田玉。而民间用玉则仍然大部分以独山玉和岫玉为主。

4、乾隆到现代(和田玉与翡翠并立阶段)

和田玉的垄断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后随着翡翠的大量涌入, 才逐渐降低。非常器重和田玉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 尤其乾隆皇帝不惜巨资从新疆购进和田玉到内地琢制玉器, 如现藏于故宫乐寿堂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就是从新疆运往扬州进行琢制后又运回京城的玉器珍品。

二、赏玉

中国的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最早关于赏石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阙子》,其上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悟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

和田玉的观赏是中国赏石中比较大的一部分。和田玉本身质地温润、再加上表面的俏色等,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呈现出各种山水、人物、花鸟、树木等意象,呈现出独立而有韵味的美。

观赏玉石之美,可以从三个方面欣赏

1、石质之美

主要指其内部结构、质地、纹饰等。虽然现在通过现代仪器可以测的一些矿石的构成数据分析,如摩氏硬度、密度、光泽等,从而判断玉石的种类和优劣。但是,在中国传统欣赏玉石的领域,常常以人的感官认知来形容石质之美。如视觉感知的光泽、细腻、致密、坚实,触觉感知的温润、光滑,听觉感知的当玉石发生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悠扬、清越等。经常提到玉石时所形容的“温润而泽、缜密以栗、扣之其声清越而长”等等形容,无不是从人的主观判断出发而形成的一种主观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还有玉石的颜色。章鸿钊《石雅》中提到,玉石的颜色“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皆上品”。而古老的和田玉恰白、青、黄、黑四者皆备,且品质极佳。

2、雕工之美

在旧石器晚期人类形成的佩戴装饰的风俗,孕育了中国古代原始美的观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制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玉必有工”等,都告诉我们,一块璞玉不加以雕琢,始终都是顽石,无法承载中华古代文明,也难以体现其人文价值。

无论是选用哪种玉料,一般首选质地温润颜色美丽的,且根据需要,寻找适合的玉料。如白玉适合雕琢仕女人物,杂色玉适合雕玉山,大料适合雕炉瓶,小料适合雕饰物等等。玉雕作品是人们利用玉石材料,通过对玉石形体、颜色和质地的观察,然后构思和设计出要雕琢的形象,最后经过琢磨加工成玉器,借以表达创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3、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玉雕艺术的内在美。玉雕作品的意境是指借助于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汇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深刻表现客观世界或社会人生的情感。

一件完整的玉雕作品,会包含有寓意美、意境美、意趣美等等,不仅有画面的直接表达的,还有其中间接的的蕴含传递,供人品味,从中获取一些趣味、思考、感悟等。

三、玉器的其他功能

玉器已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至少7000 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玉器作为一种珍贵的器物, 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它与历史上的许多其他器物不一样, 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魏晋以后的瓷器等, 都由于人类的进步和文化而出现,后又逐渐衰落或被其他东西所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功能体现在政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1、政治功能 玉器刚刚出现之时, 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 逐步产生了贫富分化, 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等级观念也产生了。 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 美丽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2、道德功能 玉文化从产生之初, 就给玉赋予了道德观,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 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的反映。

3、经济价值 玉器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因其稀缺性的本质,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玉器就作为财富的标志出现。

4、礼仪功能 在我国早期文明中,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 许多玉器如琮、璜、璧等, 就一直被人们作为礼仪用器,直至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此功能才逐渐减弱。

5、宗教功能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 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 对自然界许多怪现象无法理解, 于是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和生与死有了超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 并用玉来作为人类沟通天地的媒介。

6、佩饰和玩赏 这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之一, 也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在古代, 它不是简单的装饰, 还表明了身份、风气, 可以起到感情和语言交流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偏爱, 许多人即使从未接触过玉器, 第一次看到玉,无论这块玉的质量如何, 都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玉器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接受, 可见其魅力所在。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古今多少的人在生命的繁琐中静下心来,与玉石对话,得到心灵的滋养和人生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唐延龄.和田玉文化探析[J].新疆艺术(汉文),2018,06:126-135

[2]白峰,吴瑞华.和田玉在中国古玉器中的地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09:8-12

[3]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