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道德与法治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

张 美

河南省 永城市实验中学 476600

摘要: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及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不断地增强其重视,更是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切实提出了这一理念。结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教材的设计,亦是纳入了这一素材内容,指导和培养青少年良好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构建。对此,教师则需加强教育重视,将其落实于课程教学当中,以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有效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生态文明观

引言:

现阶段在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工作方面已日渐成熟化,其工作实施的落实力度亦是从基本的能源节约,逐渐发展至现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在其地位的不断提升中,亦是对于承载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出了相应的培育要求,以将其融入至课程教学当中,切实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基于此,本文基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展开讨论,以分析其培养的实施策略。

  1. 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

  1. 是实现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内在驱动力

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教育是从生态意识及文明素质两个方面综合展开的教育过程,以此为基础促使人与自然得以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其是以从生态学角度,基于其伦理、道德等多方层面而展开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通过将其融入至课程体系当中,能够更为明确直接地体现这一教育内容,以更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方式,指导其进行相应的理解与把握,以在理论及实践期间促使青少年进一步健全其人格品质,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观[1]。其中,尤为需要重视的是,生态文明教育是以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内容,与现阶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与之有着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因此,将这一教育融入至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1. 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本质要求

道德与法治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其中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下属分支,以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在相应的行为准则及规范要求的严格落实下,将环境保护等作为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形成。在此过程当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则能够逐渐被激发,使其在教育中有效实现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及正义感,从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实现[2]。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亦是融入了相应的内容,并设置了专门的章节以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以促使学生在素质教育充分实现的同时,亦能够发展其更为高尚的品德素质。如此,则能够更好地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其能够更好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方法策略

在讨论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培养方面,本文是以基于道德与法治为教育主阵地,将其以课程内及课程外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融合课程教育及生态文明观进行实践内容的设计,并围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融合式教育策略,以促使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得以在此过程当中更为高效的推进落实,培养和发展新时期更为合格的接班人。

  1. 坚守生态文明教育阵地,深化生态文明观理念与知识内容

在充分纳入了生态文明观教育元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承载着青少年这一素养培育的重要责任,因而教师需加强对此教育的重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以将其教育阵地的作用价值充分落实。教师在开展实施具体教育过程期间,需立足于理论性知识内容,结合教材实际展开教学,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观等,以将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落实[3]。期间,可借助于生活元素的引入展开教育指导,以促使生态文明观教育得以与现实有机结合。比如,基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如“水资源的浪费,某地区水资源的匮乏、污水的处理...”等,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使其得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深化这一理念,从而逐渐促进其生态文明观的有效形成。

  1.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养

实践课程的开设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有效实现方式,因而仅凭借理论知识的教育指导则难以切实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因而教师亦需要融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行切实的感受、感知,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和形成生态文明教育观[4]。例如,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环保部分的资料内容并进行整合制作,于课堂中分享展示,并汇报自身的活动成果;组织学生至社区、商场等地进行环保宣传材料的散发,以传播者、志愿者的角色定位,在引领环保建设的过程当中,增强其自身的环保意识;立足于节日的视角,将与之相关的节日充分利用起来展开实践活动,如植树节、世界环保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环保活动,此外,还可开展学术类活动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环保辩论会、环保征文活动等等。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亦是一项长期践行的过程,因而亦需要将其渗透融入至日常生活中,比如绿色消费、资源的节约及二次利用等等,以促使学生能够在点滴中实现有效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明观的有效树立。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顺应教育及社会的发展需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其优势作用充分发挥,通过课程的内外综合展开,将生态文明教育充分贯彻于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能够从中逐渐落实生态文明观的有效形成。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则需提高教育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教育指导,以将这一教育目标有效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秘芳云. 《道德与法治》课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8, 000(007):77.

[2] 杨军. 抓实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行动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做出青春贡献[J]. 中国共青团,2016(04):43-45.

[3] 唐哲玲.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4] 游涛, 王吉平. 中学生生态文明法治观培育探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2017(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