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注采井网调整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矢量注采井网调整方法探讨

曲丽丽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摘要:W区整体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近年来通过加大综合调整治理产量递减有所减缓,但整体水驱不均,递减趋势仍然存在,高产稳产基础薄弱。主要受砂体相变快,平面注采矛盾突出影响,导致井网适应性变差。根据砂体变化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从水驱未动用储量入手,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以河道砂体刻画为前提的矢量井网加密方法,为研究区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井网加密

W区中深层主力开发层系为东一段,整体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近年来通过加大综合调整治理产量递减有所减缓,但整体水驱不均,递减趋势仍然存在,高产稳产基础薄弱。

1.井网适应性及调整潜力分析

在目前一套开发井网条件下,从叠合含油面积上看注采井网比较完善,但就各个小层而言,注采井网并不完善,受控、受效方向差异大,同井不同层段对井别需求不同,无法形成统一的均衡注采驱替系统。主要受砂体相变快,平面注采矛盾突出影响,导致井网适应性变差。

1.1砂体发育特征

研究区主力层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水动力较强,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单个砂体发育厚度1.0-1.6米,小于2米储层占43.2%,2-5米储层占37.3%。绝大部分在1-5米之间,单砂体厚度普遍较小。水下分流河道单期河道宽度以150-200米为主,河道长宽比大于3:1,宽厚比在30:1-75:1。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平面展布样式可分为连片式、孤立条带式和交切条带式三种[1]。其中,连片式砂体主要是由于水动力强,多条河流频繁摆动,平面上互相交切,形成砂体连片的特征,砂体宽度约800-1000m,主要分布在主体断块主力小层,占总地质储量的50.8%。交切条带式砂体,两端2-3条河道呈分支状散开,中间形成较为连片的交切区,宽度约400-600m,主要分布在非主体断块主力小层及主体断块非主力小层,占总地质储量的38.6%。孤立式砂体由于水体能量不足,分流河道宽度变窄,多呈树枝状散开,两条河道中间形成泥质沉积隔挡,砂体宽度较小,约为50-300m,主要分布在非主体区,占总地质储量的10.6%。

1.2井间砂体连通状况

统计发现Ed1段河道砂体长2500-3000m,宽度150-600m,砂体连通率为72.1%。根据现有井网密度及储集砂体带宽规模分析,该区现有井距(250-300m)大于砂体的横向带宽(150m-300m),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较低。

1.3对油砂体注采关系的影响

(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展布宽度变窄,砂体连通关系比较差,目前井网条件下,仍然有部分油砂体未被水驱井网控制,造成注采不完善。受不同时期的河道在不同方向注水影响,形成油水井多向见效的假象,实际上是水驱波及不均影响。通过加密井网,调整井距150-200m,可以完善井网,实现均衡水驱。

61372dcf56ea0_html_84e2bb4bae6fb912.png61372dcf56ea0_html_5fb96cb369afde43.png

1a)两期河道叠置,油井多向见效假象 (b)不同河道注水,水井多向注水见效假象

(2)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水驱波及不均。研究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学控制,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沉积过程中,砂粒长轴方向渗透率较高,因其通常与古水流方向平行,造成储层的矢量特征[2],总结研究区储层特征发现顺物源方向易形成高渗条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易沿高渗方向推进,在局部高渗区域已形成沿高渗方向的低效注水循环趋势,导致水驱过程不均衡,影响W1区油藏整体开发效果。研究区水驱特征主要与沉积特征关系密切,顺物源砂体延伸方向是注水见效的优势方向形成目前主体区见效快,含水上升,边部不见效的特点。

2.井网加密调整

针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特点及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提出了矢量井网加密的概念[2]。以未动用储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切入点,落实新增水驱动用潜力,分析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调整井网方向和注采井距降低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影响,以实现平面均衡驱替,实现稳产高产。

2.1合理井距分析

由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受河道摆动,多期截切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矢量注采井网井距调整是通过改变不同物性方向的渗流距离从而达到调节水驱流场的效果。通过最优的井距比例关系,能够实现整个井区的均衡水驱和波及系数最大化。

2.2井位调整方法

(1)受砂体展布及物性影响的水驱未控制区域,开展局部加密调整。在非主体断块,受砂体连通性,砂体展布,断层及储层物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的区域,开展局部加密调整措施。

(2)水驱未动用区域,以加强水驱为主,及时补充地层能量,调整注采井网。

(3)水驱见效区域,以均衡水驱为主,整体加密调整

2.3井网调整效果

研究区采用一套层系开发,采用180m不规则三角形矢量井网,根据渗透率及砂体范围确定最佳井距,利用不同断块油藏开采特征采用不同井网。整体部署新钻井52口,其中油井50口,水井2口,老井转注18口,设计单井产能8-13吨,新建产能12.65万吨,新增可采储量108万吨。方案实施后水驱受控方向以双向、多向为主,水驱受效方向以双向为主,多向受效方向比例大幅提高;提高注采井网控制程度0.3个百分点,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4.6个百分点,水驱动用程度提高16.9个百分点。目前已钻完井平均单井钻遇油层12个,平均有效厚度48.2米/12层,井网调整效果较好。

结论

1.研究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单期河道宽度以120-200米为主,平面主要呈现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孤立条带式三种展布形态。相变快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研究区水驱动用不均及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2.以砂体形态及物性变化为前提,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矢量井网加密方法,调整井网方向和注采井距降低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可以实现平面均衡驱替,扩建产能。

参考文献

[1] 徐慧,林承焰,雷光伦等.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对策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2):14-20.

[2] 刘兰芹.胜坨油田整装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调整技术[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13(11):109-111.

[3] 毕永斌,赵隆顺,张梅等.复杂断块合理井距确定新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5,22(4):108-111.


作者简介:

曲丽丽,女,1988.7,中级工程师,从事开发地质工作,河北省唐山市,邮编063200,联系电话15081954151,电子邮箱qulili06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