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刷包装过程色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浅析印刷包装过程色 彩管理的作用 和意义

段升云

济南吉联包装有限公司 山东省 济南市 250100

摘要:“所见即所得”是色彩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主要内容是形成各个设备的工作基准及其所设立的色彩特性文件(ICCProfile),然后将各种设备进行校准,将设备自身内在的色彩特性数据通过计算机保留在“特性文件”中,方便在后续的输出设备上提前获得直观的印刷色彩效果,从而将原稿中存在的色彩重新显现于不同的输出环境下和输出设备中。要实现色彩管理,必须将颜色复制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颜色复制时的图像质量和复制效率,减少废次品率并降低印刷成本[1]。


关键词:色彩管理、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































一、基础知识

1.1色彩管理的定义

所谓色彩管理,是指运用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自动统一管理颜色和调整颜色,以保证在整个生产过程颜色的一致性。

色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不同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间的色彩转换,以保证图像色彩从输入到输出所表现的外观颜色尽可能一致,最终达到印刷品与样品之间色彩的一致性。⾊彩管理的最终⽬的,是在满⾜客户色彩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损耗。

1.2色彩管理的原理

色彩管理技术是伴随桌面出版系统的产生而诞生。在印刷工作流程中所用的设备,其复制颜色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即在一台设备上再现的颜色在其它设备上可能根本无法表现出来[3]。使用数字相机和扫描仪获取图像,使用显示器呈现内容,使用打印机打印样稿,它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色彩[4]。由于每种设备再现色彩的算法不同,即使相同的文件,在设备上表现出来的颜色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扫描的图像与原稿颜色有差别,显示器的色彩与印刷品不一致,打印稿和印刷品颜色有色差,相机拍摄的图像和实物不一致等等。屏幕显示与喷墨打印出来的相比较,差别可能会更大。印刷机也有自己表现颜色的方法,也会与数字样张和屏幕显示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设备再现色彩的算法不同,虽然颜色效果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按照设定的程序忠实的呈现内容,无法评价那个设备表现的更准确,呈现的色彩有差异是设备之间采用不同算法所导致的。因此,国际色彩联盟提出了关于ICC Profile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案,让不同的设备表现颜色统一起来[5]。

二、色彩管理的实施与应用

2.1 影响颜色因素

影响复制品最终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印刷过程中的各方面条件、使用的技术水平、承印物的质量等,但是对于最终的颜色再现,油墨、承印物质量以及印刷工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6-7]。影响色彩还原的部分因素:印刷油墨的不同、承印物颜色不同、印刷机颜色阶段还原状态不同、色序不同等。

色彩管理应用的基础是生产条件的稳定,包括设备稳定、原辅材料(纸张、油墨等)的稳定,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规范操作和定期校验。稳定的设备是保证所有操作具有可重复性的基础,设备的运行参数维持在现有的状态下,就可以实现可重复性,这需要一定的检测工具来检测,如压力大小、温度控制等等。因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生产的原辅材料存在差异性,印刷企业要做的是找到材料的共性,选择合适的波动范围,减少因材料变化带来的色彩差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及产品的特点,对各环节制定操作规范作业书,指导员工按标准化作业操作,减少因人员随意性带来的差异变化。并建立合理的监督检查机制,时时检验,及时修正。

以上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然而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后,可降低产品的开发及打样成本,为企业自身赢得时间。同时,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对于操作人员的经验依赖性减少,品质异常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

2.2色彩管理应用的前提

印刷标准化是以某一个或多个印刷标准作为过程控制条件,设定一个符合产品印刷质量的容差范围,然后严格地按照标准的规范要求执行,使最终印品质量达到印刷标准的要求。随着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企业开始在质量管理方面推行印刷标准化,以此来扩展客户与产品范围。而国际客户为了加强管理和品质,对合作的印刷生产商也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一方面,标准化的推行让企业与企业、买家以及企业自身之间有一套共通的语言,让彼此在产品质量方面有一致的评价体系,清晰界定质量问题的责任归属。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数字化的建立,不仅能够降低产品不合格率,缩短调试时间,还能够保证印刷品的质量[11]。

印刷标准化涵盖了印刷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印前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化、印刷环境的标准化、印刷耗材的标准化以及印刷过程的标准化等。其中,印刷耗材的标准化直接影响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标准化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基础[11]。

 2.2.1统一标准

 ISO2846-1定义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ISO2847定义了典型纸张的CIE L AB值、光泽度、亮度及允差,统一油墨标准、纸张标准等是应用色彩管理的前提。

2.2.2确保生产条件的稳定

  确保印刷生产条件包括印刷方式、加网线数、印刷色序、印刷压力、温度等的稳定,才能更好的实现色彩管理。

2.2.3标准化作业

包括印前作业标准化和印刷作业标准化等,印前标准化作业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制定印前标准作业流程规范。其包括:文件预检作业规范,文件制作规范,拼大版规范,CTP出版规范等。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制定印刷标准作业流程规范,其包括:印刷压力调整规范,橡皮布安装规范,润版液使用调配规范,上光操作规范等。

印刷标准化作为保证印品质量一致性与稳定性的前提,逐渐得到印刷技术人员的关注。

当然,印刷标准化和色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在基础标准化工作未做好时就期望可以得到很好的色彩管理效果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先从基础工作开始,再逐步走向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从而达到质量和效率的双赢。
三、色彩管理作用和意义
色彩管理在现代化数字印前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领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很多现代化印刷生产企业在使用色彩管理以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出错率也相应减小。我们引入色彩管理,校正、制作特性文件之后,所有的设备都会达到相当一致的颜色。做到显示器的颜色和原稿一样,数码打样,输出后的颜色会和原稿非常相近。

色彩管理的实际使用意义在于它可以在整个印刷色彩复制系统内提供一种工艺流程中的质量检测手段,可以在原稿的扫描复制、分色、图像信息处理和印刷复制过程中对传递色彩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重要的是,应用色彩管理可以在每一个颜色复制阶段,都能够通过彩色屏幕直观地预测到图像色彩的复制效果,这样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颜色的调整,从而使每一次复制时的色彩效果一致。色彩管理方案的应用使得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也可以在颜色复制时印刷出具有良好效果的产品[8]。

实行色彩管理可有效解决设备输入输出之间的颜色差异,也可有效避免环境变化、时间差异及操作不同而对设备色域的影响[9,10]。色彩管理的实现也是为了提高图像复制的质量与效率,减少废品率、降低印刷成本。

色彩管理对国内许多纸质包装印刷企业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企业只有面向开放式印刷数字化,科学建立色彩管理体系,做好印刷工艺全过程的数字化、规范化,才能提效降耗,获得高质量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针对具体的纸质包装印刷企业,为工艺过程设计色彩管理方案并规范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炯.基于纸质包装印刷的色彩管理方案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4-08

[3]王武林.色彩管理浅述一色彩管理及色彩管理系统[J].印刷杂志,2003,(5):49-54.

[4]张素芳.63%的印刷公司在使用色彩管理技术[J].广东印刷,2003.(4):13-16.

[5]章建平.色彩管理原理与技术[J].今日印刷,2003,(3):39-41.

[6]谢琴,转移印花纸适印性能及色彩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7]张晓燕.基于ICC标准的色彩管理系统研究一输入设备特性研究及特征描述文件建立西安理工大学,2000.

[8]万敏.色彩管理之我见[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4,(12):45-46.

[9]彭策.作为核心技术的RIP功能与发展[J].印刷杂志,1999,(11):30-32.

[10]李和伟.数码印刷色彩管理的实现[J].印刷世界,2007,(11):23-26.

[11]游伴奏.基于ISO/PAS 15339的印刷标准化及其拓展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