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细节表用探究-以—篇获奖电视新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电视新闻采访细节表用探究 - 以 —篇获奖电视新闻 为例

孙国光

四平广播电视台



摘要:党中央号召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只要记者两脚沾泥,还要心怀敬畏,我们的新闻才能更加鲜活;只有记者关注细节接“地气”,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增添“灵气”。践行走、转、改之风,不只是深入到基层去,还要俯下身子,观察每一个细节,让新闻事实更加丰富,让新闻内容更加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不是文字的搬运工,而是新闻场景的再造者。

关键词:新闻;细节;思考;启示

一、前言

在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中,要么是因为旨趣宏大的选题,要么是因为新颖独到的新闻视角,会给人眼前一亮的直观感觉。事实上,抛开遮蔽于新闻叙事外在表象,潜存于新闻本体的细节表述往往更让人深受感动。西方媒体把强调个体表征,突出细节描述的新闻写作称为“个体插曲式描述”,是新闻叙事中的重要策略与手段。单纯从新闻传播效果来看,强调“个体插曲式描述”的新闻作品往往更加能够扣人心弦,使受众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与此同时,在一些新闻作品评选活动中,一些突出细节描述的作品也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认定,使得一些新闻具有了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气息。

2014年初笔者采访了一篇《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拥有七彩童年》,这篇新闻因为关注一群孤立在社会之外的重度残疾孩子,记录他们的的生活和学习情景,这恐怕是采访的最初要义。关注残疾儿童,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必须做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是这篇作品的着眼点。事实上,这篇新闻作品最终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不是选题本身,而是作品中一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问题。

因此,本文拟对2014年度四平市广播电视新闻评选工作中出现的一篇引发关注的新闻作品为观察点,以个人亲身体验为立足点,谈谈个人在新闻细节写作上的体会。

二、事件缘起与审视

重度残疾孩子上学问题一直是孩子和家长难圆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笔者所在地教育部门开展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活动,让这些孩子不出家门也能圆上学梦,使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七彩童年。也正是通过这一活动,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新闻采访的细节与表用。

在笔者所在地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全市好新闻参评会上,这篇文章当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在场评委专家的关注,文中这样写道:

“已过不惑之年的郭阳,由于重度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艰辛却没有让母亲放弃对她的治疗。育智学校开展的送教上门活动,让郭阳对生活有了希望和梦想。她不仅学会了使用手机、做手工和十字绣。目前她又向学习使用电脑发起了挑战,由于家庭困难买不起电脑,郭阳不得不在母亲的陪伴下到学校学习电脑,她想通过小荧屏了解外面的大世界。”

已过不惑之年的郭阳还能算是儿童吗?这是记者的疏忽还是审片领导的失察?在这次评审会上评委之中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们引起了争论,是失误还是错误?最后,这篇新闻的命运可想而知——被枪毙了。可是在同年的省级电视新闻参评中,记者只是简单地加了一句:“或许他的七彩童年来的真的晚了些”,这则新闻获得了“年度省级电视新闻长消息三等奖”。

在评奖的环节上,笔者不免有一些感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让每一位不经常学习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专家、学者也不应该例外,记者每一次基层采访的脚步,都和时代的脉搏在共振,都能激发出智慧的浪花,踏出时代的最强音,记者觉得在评委席上应该有一线记者的席位,同样也希望能听到一线记者的声音,这也是在贯彻党中央的“走、转、改”的精神。

三、新闻细节的表用

这篇电视新闻报道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议,我们先不必评论评委点评的正确与否。郭阳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为什么还被称为“儿童”,这一点成为了各位评委争论的焦点。我们姑且不论这篇新闻稿子的质量好与坏,说到这个被采访对象——郭阳,当记者来到其所在学校采访的时候,记者发现每一个残疾孩子的班里,从年龄上讲,他们是大小不一的;从个头上看,他们是高矮不等的。通过了解,记者发现他们分班是以智商的大小程度来划分的。如果这样的话,在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班里,有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也有十几岁的孩子,这就不足为奇了。但他们统称为“孩子”或者是“儿童”,这样的话,四十多岁的郭阳被称为孩子或是儿童就不难理解了,也不足为怪了。

反过来讲,就这篇《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拥有七彩童年》的电视新闻来说,评委们解读的四十多岁的郭阳不能称其为儿童,也是有他的道理的。要说错误只能是记者在新闻稿件的表述上不是很清楚,造成了观众的不理解。针对评委的意见,记者把原来的稿件中的第二段,关于郭阳的表述修改成如下这样:

“已过不惑之年的郭阳,或许他的七彩童年来的真的晚了些,由于重度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艰辛却没有让母亲放弃对她的治疗。”

如果这样的表述会比前面的更加清楚和明白,或许这样的表述就不会让专家和评委们感到疑惑了。说实话,当时在采访的过程中,郭阳给记者的直观感觉,她的智商相当十多岁孩子的智商,记者通过了解才知道郭阳自幼就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一步,由于家庭状况的原因和郭阳患重度脑瘫的原因,学校的大门从来没有向郭阳打开过。然而,贫困的家庭却从来没有放弃对郭阳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恰逢“送教上门”活动,让郭阳有了跨进校门的机会,确切的说是让郭阳有了学习的机会,让她和她的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经过反思之后,记者不仅对新闻稿件关于郭阳一段的表述加以修改,而且还对题目中“孩子”的两个字加上了双引号,对此加以特殊意义上的说明。

四、启示

(一)学习应该成为新常态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不论是记者还是专家,学习应该成为新常态。每一个人都不可成为是全才,记者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杂家。每一天不光要采访,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习新知识。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在《扑蛇者说》中就有:“士大夫不能言者,而野老俾夫能言者”。引用这句话我们绝不是在否定专家学者的能力和水平。专家也好,首席记者也好,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不足之处,或者说是都有自己的短板。正像人们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利用学习补足自己的短板,使杂家的初始认定不断升级,成为一些领域的专家。

(二)评委中应该有一线记者的席位

评委不应该全是专家和学者,或许一线记者更有发言权。残疾孩子应该是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记者在四平市铁西区育智学校了解到,他们分班级是以智商的高低来分的,如果我们的评委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对“成年人”和“儿童”的争论,因为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或许这些都是寻常百姓知道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然而,却成为了我们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短板”。这正像毛主席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新闻采访恰恰就是特殊的调查研究。

(三)重视新闻采访细节,践行走、转、改之风

《送教》一稿最终之所以能够引起省级专业评秀的认可,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重视新闻采访细节,显示新闻工作者职业情怀的肯定。残疾孩子这一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选题本身是常态的,但对已过不惑之年仍按儿童群体来加以呵护的做法,使得本应成为作品瑕疵的细节成为了全文的亮点。事实上,这种呵护是一以贯之的,只是记者注意到并把它采编进新闻而已。由此看来,践行走、转、改之风,不只是深入到基层去,还要俯下身子,观察每一个细节,让新闻事实更加丰富,让新闻内容更加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不是文字的搬运工,而是新闻场景的再造者。

四、结论

总之,通过这次四平市好新闻评奖活动,笔者感触特别深。党中央号召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觉得特别必要。不只要记者两脚沾泥,还要心怀敬畏,我们的新闻才能更加鲜活;只有记者关注细节接“地气”,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增添“灵气”。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让我们以为历史负责和为新闻负责的态度,把关涉群众的点滴细节用新闻作品书写历史。


参考文献:

【1】新闻采写中如何巧选新闻角度.军事记者.

【2】新闻角度决定新闻的独到性.论文网


稿件简介:



作者姓名:孙国光

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吉林四平

学位:学士学位

工作单位:四平广播电视台

职务:《三农新时代》制片人

职称:主任记者

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