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的方案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6
/ 2


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的方案探索

葛晓娜

青州市旗城学校 山东省 潍坊市 262500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的相融合,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强化了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意识。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时,要寻找德育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交叉点,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课程中的每个角落。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深入教材,还要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样做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三年级;德育课程

德育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中,既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又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做法有助于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现阶段,大部分教学工作者并未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为此,教学中,要围绕着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探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分析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课程中的优化策略。

一、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中,便于教育者更加精准地认识到我们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相关政策,还进一步提高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还便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时,要着重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然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教育界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当前,“立德树人”的理念被提出,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缺乏德行,那么这个人有再高的才华也不会长远发展下去。为此,在“立德树人”的概念下,教师要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得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品德的人才。“德”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中,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都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同时还会满足现代德育工作的需求。为此,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相融合,既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又能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最为合适的教学资源。其原因在于,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蕴藏的观念、方法等能启示着现代德育工作。儒家思想相信人们并不陌生,儒家思想中首先学习的就是做人的品德。为此,在当前的教育中,要将德育放在首位,首先培养一批批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再去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相结合,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利用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小学生的目的。为此,通过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相融合,丰富了德育课堂的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三年级德育课程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优势,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开展德育课程时,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是至关重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此,在德育教学中,要合理分类美德,以便丰富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德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批判性、继承性这两大原则。尽管中华传统美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不足,全面看待中华传统美德。众所周知,中华传统美德具备良好的文化思想,还具备一定的品德意识,但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也蕴藏着落后性,为此,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三年级德育课程中时,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开展德育课程时,要始终按照一致性的原则,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优势,从而到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积极开展美德教育

现阶段,很多小学生从小得到来自长辈、父母的宠爱,他们从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并且他们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并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在此阶段,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得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由此可见,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和榜样作用,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并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当师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时,学生也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这种教育方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德育教师,都要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开展美德教育,使得小学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美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色教学氛围

为了能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学校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传统美德特色的教学氛围。同时,校园文化的开展也是不断拓宽校园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现阶段,各个学校开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新的活动,并且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现阶段,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如下的校园活动,如:文艺汇演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便于小学生更快地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且在活动中,学生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这样一来,提高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还强化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至关重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为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课程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小学阶段开展德育课程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相融合,既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美香.开放社会德育生活化的必然性与实现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李桃.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

[3]邵建华,孙国华.新时期有效推进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模式研究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