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许露

岳池县杨柳小学校 四川岳池 63839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梳理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课堂教学是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特点的认识,我将日常教学中所为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

(一)利用网络

网络的普及和利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思路。比如教学《木兰诗》学时,先将相关课件上传到班级学习群,让学生结合课件自学全诗,对不理解的部分,先让学生利用网络独立解决,通过网络交流得来的反馈信息,也成为笔者课上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堂上,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表现花木兰离家情景的影视资料,与教学内容相映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让学生讨论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难题留待教师讲解;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学习成果,说一说自己对花木兰的了解;最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这样教学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爱,效果也更好。

(二)利用本土文化

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就要从更为具体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传统文化教学。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秋江》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二胡、三弦、扬琴等乐器的交响,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笔者随之引出“民风民俗”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知识迁移,引出“社戏”这一话题,再由此引入相关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讲解课文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将鲁迅所写的社戏与川剧进行对比介绍,如此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引发了学生了解岳池曲艺的意愿,收获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双赢”效果。

(三)利用小组合作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大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制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下发展较快的教学形势。笔者会根据学业评估将其划分为几类,再有针对性地教学。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较深,语文学习成绩优异,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了解也较少,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展开相关知识短板的填补教学。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有学生对陶渊明有较深的了解,学习文章也很快,笔者就安排他们赏析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学生不熟悉陶渊明,笔者就主要让他们了解陶渊明和《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酌情拓展。这样教学不仅有深度和精准度,既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拓展方法



(一)以表演代讲授

初中生正处在急于表现自我、敢于表现个性的年纪,他们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话剧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又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动他们的学习欲望,点燃其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韩愈《马说》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为学生安排了以《马说》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活动,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和个人理解,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例子创编剧本,并在一周后的课上完成话剧表演。这一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了其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上搜集、查阅图书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信息,并通过头脑风暴创编出了传统文化风格的剧本,又进行了精彩的演出:从服饰和人物介绍,到相关的礼仪和台词,再到与之相关的事件,一个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在课堂上演,在为大家带来精彩演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马说》的理解,也使其在欢乐的氛围中积累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以特殊作业激趣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他们视为“任务”。如何减少作业的强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学生愿意去完成,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个问题用上了布置特殊作业这一“法宝”。比如,在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家,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单元,其稳定性是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大家庭是社会基层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离不开家训、族规的规范,试着去寻找有代表性的家训、族规等文献,并在下次课上谈一谈与之相关的内容和故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也更多地了解了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才能推动文化发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才能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目标,厚植文化创造的沃土。


总之,本人利用多种方式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