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模型拓展课“融评于教”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实践——以小学模型拓展课《定点运输车2》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小学模型拓展课“融评于教”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实践——以小学模型拓展课《定点运输车 2》为例

陆佩斐

上海市杨浦区世界小学 200433


【案例背景】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元素,是基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来对学生所知所能进行推断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杨浦区教研室组建项目组开展《“融评于教”的小学“课堂评价任务”实践研究》,并于2020年形成研究报告。《报告》中确定“融评于教的课堂评价任务”由评价目标、评价活动、评价规则三要素组成。

那么,模型拓展课程如何围绕“评价”开展教学活动呢?本案例着重叙述的是在融评于教的理念下,小学模型拓展课关于课堂评价活动设计的实践过程。下面,以一节《定点运输车2》第二课时为例具体阐述。


【案例描述】

1. 制定评价目标

61318dfa70e2b_html_991154d7d8c35907.png 价任务三要素中,评价目标是基础,对评价活动的设计和评价规则的制定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在设计评价活动之前,先要进行评价目标的制定。教师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拓展课程的关键能力进行关联,制定出了本节课的评价目标。

2. 设计评价活动

结合评价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2个评价活动。

活动一:讨论让小车行驶适当距离的方法(指向评价目标1

(1)创设情境:出示运输任务:运输车运载货物,从起点出发停在第五格方格内。

(2)讨论、交流:分享可以让小车停在第五格内的方法,也就是找到合适的橡筋圈数的方法——猜测,倒退,计算……

设计意图:

学生在阅读运输任务书之后,分析小车必需满足两个条件即直行和行驶适当距离才能完成任务。由于调试小车直行的方法在之前的课中已经解决了,所以这节课学生要思考运输车如何行驶合适距离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可以让小车停在第五格内的方法,也就是找到合适的橡筋圈数的方法。


活动二: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找到合适的圈数,让小车停在指定位置(指向评价目标2

(1)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寻找合适橡筋圈数的活动,边活动边完成学习单的记录。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小车没有达到指定位置,有的不到,有的超了,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以此,学生意识到橡筋圈数是需要调整的。学生边调整圈数,边记录,以求达到最佳。

(2)比赛:验收成果

经过数次的调整之后,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运输车最接近指定位置。检验学生的活动成果,并出示评价表,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设计意图: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活动,发现小车并不一定停在在指定的位置,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是需要调整的。接着,学生按照超了减少圈数、不到增加圈数的方法进行第二轮调整。如果出现共性的问题,暂停活动,交流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再继续活动。


3. 编制评价规则

评价规则是对学生在评价活动表现的具体期望的描述,又是对评价活动中的学生学习成果或学习表现进行专业化判断的工具,它由评价维度、表现等级、水平描述三部分组成。依据教学经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判,教师设定了四档水平等级描述,根据小车距离目标位置的远近进行分层。



61318dfa70e2b_html_7196aca5f7b4b6dc.png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价规则出示在活动结束之后,属于“评价后置”,教师运用评价表,用客观标准直接评估学生测试的情况,并且把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次活动的依据,权衡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活动,调整等级描述,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不断完善评价任务。


【案例反思】

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少有调整意识,认为后退或计算等方法应该就能直接到达指定位置。这和他们的预判有很大出入,是能促使他们深入思考的契机。比赛后,教师询问了学生关于调整的方法及比照记录单上的数据发现,部分小组的记录单上的数据显示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混乱。教师反思教学环节,进行改进调整,将分组活动分层递进展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第一次测试,发现小车没有到达指定位置,意识到橡筋圈数是需要调整的。此时教师出示橡筋绕14圈和16圈分别到达的两个位置,引导让学生思考接取值范围应该如何调整。

(2)解决“如何选”的问题后,学生再次进行测试,运输车离目标位置越来越近了,有的小组一直在两个相邻数字之间徘徊,引导学生将调整的圈数变成半圈、四分之一圈甚至更小。

(3)通过测试,学生总结概况出调试的方法:先接近目标位置,然后再缩小差距,当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调整的量也越来越小。

(4)评价表出示时机需要调整到“评价中置,即在第一次测试后,出示评价表,学生根据自己小车行驶的情况,进行自评,诊断小车偏离和没有到达指定位置的原因,进行调整,然后继续测试。等到学生测试完成,教师再一次出示评价表进行学习情况的评估。


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必需设计有坡度的教学活动。在设计评价任务初期,笔者只设计了一轮较长时间的调试活动,活动没有层次,学生只是为了测试而测试,在调整橡筋圈时很随性,缺乏逻辑性,这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细化活动步骤,让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就很重要了。通过对教学活动的修改,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发现调试的方法:先接近目标位置,然后再缩小差距,当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调整的量也越来越小,最终达到指定位置。这样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发现调试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学生对于模型车的调试能力。

“课堂评价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的任务。我还将深入研究学院报告,希望通过持续的研修来提升评价设计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浦区教育学院《“融评于教”的小学“课堂评价任务”实践研究》 2020.6

2.《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