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核心素养 探究教学路径1——基于四大发明说的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4

着眼核心素养 探究教学路径 1 ——基于四大发明说的教学思考

谭秀东

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这一说法起源于欧洲,流行于中国,在新的统编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都有述说。值此倡导核心素养、使用统编历史教材之际,对于这一常见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大力开发其育人价值,进行教学创新。依据四大发明说丰富的历史内涵,据以认识历史史实的多面性、体会历史认识的复杂性、践行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历史思维的批判性的是较为可行的创新实践途径。

【关键词】四大发明说 中学历史 教学探究


从2017年开始使用的统编本《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写道:“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则“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上述重要发明,在2019年开始试用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也有反映: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行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四大发明”这样的历史概念,但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作为四项重要发明的基本事实是存在的,表明我们的新教科书仍然认同四大发明说。可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学历史教学所传达的重要结论之一。

四大发明说仍存在于中学课本之中,教学中必然涉及四大发明的问题。面对统编教材落地使用的要求,如何处理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达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呢?

这需要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最大限度的开发四大发明说的思考和教育价值,使之成为进行学生素养培养的绝好养料。


【通过四大发明说认识历史史实的多面性】

历史学是依据历史史实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人文学科。历史史实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本身就具有多种客观作用,反映多个侧面的社会变化。对初学者来说,将历史史实做单一的理解是常见的误区。中学历史教学首先要着意帮助学生走出这一误区,四大发明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案例。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中国人将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现象与物品,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和创新性使用,从而有了这些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和广泛应用性的重要发明。这一史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讲好这一史实,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文化观。

另一方面,四大发明说却是“西人之说”。原来,古代中国的重要发明,绝大多数集中于唐宋时期,而继之而起的宋元时期却又是中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内的各种发明大量流出国门,辗转传入欧洲,从而推动欧洲出现一些列重大变化,如“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一言以蔽之,“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⑴。欧洲学者及时归纳概括了这一社会现象,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提出,司南印刷术火药是对世界具有影响的“三项发明”,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这是四大发明说的最早源头⑵。这些史实,是中国与欧洲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证据,反映的是“中学西传”的交流方向。这一史实昭示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样一些平凡的真理。讲好这一史实,可以加深对四大发明历史意义的理解。

四大发明说最大规模的传播却是在中国,中国具有数量最多的受众。早在1913年,由傅运森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中就写到:
  中国技术有功世界者三事:一为罗盘。黄帝周公造指南车,为罗盘所自起。唐宋之世,海上贸易极盛,置市舶司于广杭诸州,华人航海日多,罗盘更为航海之用。二为印版术。三代文字,或刻字竹木,或写于缣帛,汉时始有纸,然抄录费工,得书不易,至五代而印版之术试行。三为火药。我国古来,以弓弩炮石,为射远之利器,宋时炮仗烟火火药之属始盛兴,并已用于战事。此三者旋皆输入欧洲,遂开欧美今日之文化。⑶

这一史实反映了一种历史性变化。我国古代对能工巧匠之事向不重视,正史中缺乏记载;国人对技术发明之学多不关心,而是热衷于科举入仕。四大发明说得以进入《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本身就是中国教育进步的反映,文化、科学与技术的新观念由此更加深入人心。这一史实,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变迁。

总之,四大发明和四大发明说反映着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双向交流,也承载着西学看待中学、中学看待西学的双重效应,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史实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体会历史认识的复杂性】

一般认为,历史史实是客观的,历史学却是主观的。因为历史学就是对历史史实的说明,人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不同,说明历史史实的着眼点各异,故所形成的历史认识、所得出历史结论必将带有主观性。古往今来,对同一历史事实的不同的解说,说明了历史认识的复杂性。

就四大发明说而言,相关的变化、争论、质疑也不绝于耳,在认识上更具有复杂性,下面仅列数端。

第一、从三项到四项的变化

如前所述,从杰罗姆·卡丹到马克思,都持三大发明说,培根甚至明言“古人并不知晓它们,直到最近,它们的起源也是糊涂不清”⑷。1838年,英国汉学家、传教士麦都思在所著的《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中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⑸点明了“中国人”的发明权;1884年同为来华传教士、接替了麦都思在中国的工作的艾约瑟,出版《中国的宗教》一书,他比较了日本和中国,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remarkable inventions)”⑹,这可视为四大发明说的滥觞。从三项发明到四项发明,从起源不清到承认中国发明权,这一历史认识的变化,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加深,是欧洲汉学的进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进步。

第二、从肯定到否定的变化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免不了争议;真理就是在激烈的争论中显示其品格的。四大发明说作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概括,存在各种争议也是正常的。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四大发明说流行了几个世纪之后,在我国却出现了“戳穿所谓四大发明的谎言”“全面解析所谓四大发明的神话”“四大发明的优越感何处安放”等等说法。他们以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以欧洲为选取标准、各项发明在国内没有多少影响、缺乏实物证据等为立论论据,缺乏新的材料和翔实的论述,纯属老调重弹。这种否定传统文化成就、贬低历史、自我丑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对谁是受益者的怀疑

西方人对于中国四大发明基本上是认可的,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另一个“奇怪的事实”。早在1901年,传教士丁韪良在其《汉学菁华》 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丝绸、陶瓷技艺和四大发明,但也指出:“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⑻这一观点也见于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著作中。他们都承认“四大发明”诞生在中国,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国人,由此形成了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结论也“感染”了中国人,在中国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否认四大发明带来的社会效益,甚至据此来抹杀四大发明本身。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有教师就认为“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写作”“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⑼;国内其他诋毁甚至否定四大发明的人所持的论据之一也是四大发明没有促使国内产生巨大发展。

实际上,四大发明在中国属于和平利用、正常利用,所引起的发展(如造纸业、印刷业、航海业、花炮制作等)和连锁反应(阅读、科举、文化普及等)不为人所觉察;它们在欧洲所发挥的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只是当时条件下的特例,之后仍然发挥着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四大发明对欧洲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人大可不必自轻自贱。欧洲殖民者用四大发明的成果反过来侵略中国,不是四大发明本身的错误,而是欧洲殖民者道德沦丧的铁证。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同一历史史实的认识各不相同甚至前后变化是正常的,但是要明白,这些认识中必然有高下优劣之分,甚至是正误当否之别。学习历史贵在养成辨析历史认识之优劣正误的火眼金睛。这也正是学生的史学素养之根本,是历史教学的使命之所在。


【践行历史教学的创新性】

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常见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中学教师教授四大发明说也形成了一些常规做法,例如记忆名称、背诵意义、排列顺序等。1995年高考中,以指南针为命题素材的一道高考试题才为相关教学与思考带来一些新意。该题要求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这是一道考查学习能力的经典试题,扩大了四大发明说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此后,大量仿制的模拟型题目涌现出来,其问题理路也多是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科技成果的应用状况,最后落脚于中国的愚昧落后。现在看来,这样做是浅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有失偏颇的。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创新教学方式,开拓四大发明说教学的新境界。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自己动手”“实地查看”等新的教学形式。前者如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活字,排版拓印,体会古今印刷技术变迁的奥秘,后者如带领学生走访附近的造纸作坊,感受古法造纸的艰辛与魅力。这些创新性做法足以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探究问题的层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宣传与发扬。

在练习中,可以充分广泛收集命题素材,从学科能力、学生素养的立意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例如,以开放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提出围绕造纸术的讨论题:

(1)蔡侯纸问世以前出现过哪些书写材料?

(2)蔡侯纸为什么能够取代以往的各种书写材料?

(3)列举史实说明纸的作用。

从世界文明来看,因为四大发明都是一些基础性、原创性、普遍性的发明,他们就像太阳一样,可以发出无限的光和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奠基性作用将愈放愈大。很可能时代越久远,眼界越开阔,我们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就越多。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基于四大发明的教学创新实践才有生命力。


【培养历史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进而准确和全面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常常表现为不受现成说法的摆布,而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答方法,形成新的结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后,“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专家、学科教学中被频繁提及,在教育和评价领域也越来越受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的阐述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着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当下课堂教学创新的新亮点,而四大发明说恰好足以承担这一重任。

第一、四大发明何以大?

201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通过演讲、微博、《共识网》等渠道提出,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四大发明”的内容有以下三个主要疑问:

问题一: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吗?

问题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成就吗?

问题三: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真的是既经济、又便捷的重大技术革新吗?

无独有偶,2017年,中国科技史专家华觉明也提出,难道华夏五千年只有四大发明吗?“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发明创造的问题上,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⑽。这实际上提出了新问题:四大发明是否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应该是什么。

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问题的原点,搞清楚西方学者是在那个意义上定义四大发明的。事实上,从培根、马克思到李约瑟,他们始终强调的是中国这些发明在推动欧洲告别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换言之,欧洲学者将这些不同时代的发明综合起来进行认识,不是全面评价中国古代的发明,从中找出选出前四项,而是是着眼于他们对欧洲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如此说来,跻身四大发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16世纪前传入欧洲、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大发明是四项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发明,而不是说中国最优秀的古代发明,也不是说中国古代只有四大发明。这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中国“自己的发言权”等扯不上关系!

第二、四大发明说成于谁?

一段时间以来曾盛传,抗战期间中国需要提振士气,1942年,蒋介石接见了英国驻华官员李约瑟,“不负重托的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即1943 年,在重庆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的说法,这个研究成果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⑾这就是说,四大发明说在抗战期间最后成于李约瑟之手。

这一说法值得怀疑。揆诸史料,有以下发现:1925年美国学者卡特 (T.F. Carter,1882—1925)在纽约出版《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很快被介绍到中国。卡特在序言中写到——

四大发明(Four Great Inventions)在文艺复兴初期之欧洲的流播,对近代世界的形成起过重大作用。造纸和印刷术,为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火药的使用,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导致发现美洲,从而使世界全局代替欧洲一隅成为历史的舞台。这四大发明以及其他的发明,大都源自于中国。⑿

今天中文的“四大发明”一词用的就是“Four Great Inventions”的翻译,可以肯定的说,“四大发明”一词最早是卡特提出的;卡特对中国四大发明说最早做了最完备的表述。

1930年11月,《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署名“觉明”的文章《中国四大发明考》;1933年陈登原先生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其中就有“四大发明”一目。他写到:

在近代中华民族似不曾对于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小?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得最早呢!⒀

大众刊物和历史教科书中都这样讲述,四大发明说很快在李约瑟被接见之前流行开来。据此可间接证明,四大发明说定不是出自李约瑟之手。

学习历史最需要独立思考。史学前贤曾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来说明历史研究的情形,而对于所找到的东西、对于前人的结论、对于既有的成说,只有以批判性思维加以审视,才能学有所得,推陈出新,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无定法,常教常新。四大发明说虽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素养现实目标的绝好材料。历史教学可以紧跟时代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挖掘四大发明说的教育价值,既廓清在四大发明问题上的许多迷雾,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本文是省级课题《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YZ2017022.


作者简介:谭秀东,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历史教学、高考命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