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新闻翻译技巧——以《习近平:开放市场准入门》新闻汉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3

经济类新闻翻译技巧—— 以《习近平:开放市场准入门》新闻汉译为例

魏玉莹

河北 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地的交流中,经济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经济类新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基于新闻Xi: Market access door to open wide的汉译实践,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总结出了一些经济类新闻文本的翻译技巧,以期更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为新闻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闻翻译,经济,翻译技巧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与此同时,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充满挑战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风险。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共同协作来应对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诸多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来,以期中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译者在翻译Xi: Market access door to open wide 《习近平:开放市场准入门》这篇经济类新闻文本时,需要灵活运用平时所学,通过翻译实践,归纳并总结了经济类英语新闻的翻译技巧,从而能够将它运用至其他有关内容的英译汉实践中去。

二、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类经济类新闻文本的翻译慢慢地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并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因此译者应多加关注此类文本的翻译。翻译文本,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原文本的内容及文本特点。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参考了许多西方国家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新闻,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es ,《纽约客》The New Yorker,通过比较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报道,分析新闻翻译注意问题,并总结出不同媒体对于经济类新闻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此篇文本前,翻译人员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阅读原文3遍,在大致掌握了原文基本意思后再开始开展翻译工作。

2.2翻译过程

《翻译概述》是作者许钧(2012)所著的一本同翻译有关的书籍,在此书中,他具体论述了翻译的过程和策略,即所有翻译活动皆遵从以下一个准则:理解先于表达。所谓先理解,就是指对原文的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理解、对原文的逻辑关系进行仔细推敲、对原作所表现的事理进行深入探究;再表达即在保证原文本原意不变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译法用流畅、清晰的汉语将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达出来。根据原文本特点,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理解和表达互相促进,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该文语言简洁,风格朴实, 充分表现了习近平主席通过参与APEC会议传递中国经济发展讯息的决心,从而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英文两种语言由于文化渊源不同,二者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这点在此篇新闻文本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英文中长句复杂句使用较多,而中文擅用短句,因此面对这些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将英文中的长句直译为中文中的长句,尽量用短句传达原语信息。

2.3 译后审校

译完整篇文本后,翻译人员须再一次对所翻译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校验。第一,翻译人员对所翻译的文本进行排版,对文中的标点、字体等展开比较简单的审校工作。第二,翻译人员结合文本语境,分析译文是否连贯,检查是否存在漏译、多译、逻辑关系错误等问题。

三、经济类新闻英语特点

3.1标题特点

“标题是新闻的‘题眼’,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传达新闻信息。”(胡曙中,2007)此外,它还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纵观Xi: Market access door to open wide两个标题发现,标题的词汇多用短小词、简单词,用词精炼。新闻标题通常不是完整的语句,为表现出明了、简洁等特征,它通常会舍去介词、冠词等,多使用短语。

3.2 词汇特点

“语言是无法决定思维的,然而,语言同文化的关系极为紧密,这是由于一个国家的语言同该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分割的。”(绍志洪,2010)英文和中文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方面,同样存在不少的相似点,例如形象生动等。在英文用法中,通常为了规避陈词滥调等问题,不大使用古语旧词,但是,在中文中,使用四字成语是较为常见的,结合权威新闻文体的特征和在Xi: Market access door to open wide翻译过程中所得,本文对经济报刊英语词汇方面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1. 专用性: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使用一些词语,因此一些惯用用法逐渐形成,并带有特定的新闻色彩。如国际组织名称、缩略语等。

  2. 简洁性:“为了体现新闻精简的特点,在新闻语言中,通常会用音节不长而且使用率比较高的同义词来代替音节过长又比较生僻的单词。”

词类转换:词类转换是英汉翻译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可使译文通顺流畅,否则译文可能生硬晦涩。如:

例1:The fundamentals of China's economy remain positive, the economy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is proving resilient to the pains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there is ample room to maneuver, said Xi.

译文: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长期向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

通过观察可知,本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potential”、“resilient”两个形容词转换成了名词“潜力”和“韧性”,此种译法使得译文通顺流畅,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3.3 句式特点

“新闻英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语体,它拥有不同于其他普通语体的特殊的句子特征。新闻力求用最精炼的文字传递最多的内容,所以新闻中的语句所含括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语句结构也非常紧凑,以实现用最恰当、最简洁、最省篇幅的句子来传达最多的信息。”(刘巧红,2017)

如:

例2:"I’d like to reaffirm that China will never the policy of welcom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will always enjoy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and right, besides, the commitment of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s will never change," the president added. "China's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will forever stay open."

译文:习近平说道:“我愿再次对此进行说明,中国接受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公司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世界各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将一直对外敞开。”

此句中,英文原文运用了“nor”“or”连接词,而译文中并未体现。

四、经济类新闻文本翻译技巧

在翻译新闻类文本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既要忠实原文风格,也要考虑中文的语言特色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能力,灵活进行翻译。

4.1. 减译

新闻问题用词简单明了,所以受制于汉语新闻文体的规范,删减原文某些词、句或段落,可以更简洁、顺畅地传递出原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例1:Zhang Jianping,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stitute a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said by pledging to cut restrictions on market access, is expected to nationally promote the negative list mode.

译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张建平表示,中国承诺削减市场准入限制,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负面清单模式。

在本句中,若译者将“Zhang Jianping,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stitute a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译为“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张建平表示”,则略显赘余,不符合新闻问题用词凝练的特点。

4.2增译

由于新闻类文本用词简洁等原因,一些表达往往会省略一些新闻背景信息,需要增补一些词语才便于读者理解,这就用到了增译法。如:

例1:its commitment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them

译文: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

此句中,译者将“provide better services”译为“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在此处增译“方向”,更易于读者深入理解新闻背景。若此处译者直译为“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这样翻译腔浓厚的句子会读之拗口,所以必须适当对句子成分进行补充。

五、总结

新闻文本具有目的性、时效性和真实性。该特点也使得它同普通的文学翻译存在着一些区别之处,在翻译经济类新闻内容时,唯有认真阅读原文内容,掌握原文的写作风格以及措闻信息,更易于读者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定安. 2004. 翻译精要[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胡曙中. 2007. 英汉传媒话语修辞对比研究[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3]刘巧红. 2017. 论经济类新闻翻译的策略—以《卫报》上的一则新闻为例[J]. 北方文学, (8): 222-223.

[4]许钧. 2012. 翻译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徐明武. 2003. 新闻英语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