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格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格局

——以河南省非遗项目“泥人李”为例

贾静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河南柘城“泥人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传承一百多年,经历了三代传承人。三代传承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艺术追求、创作理念及经营策略也有很大差别。梳理“泥人李”三代传承人的艺术经历,观照由于传承视野、传承境界的差异而对项目传承的影响,对于“泥人李”今后的发展、尤其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遗项目;泥人李;三代传承人;传承格局


从李廷芳、李秀山到李亚伟,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柘城县“泥人李”泥塑艺术经历了一百多年、三代传承人的发展变化。一代传承人有一代传承人的生活阅历、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一代传承人有一代传承人的代表作品、社会影响和发展理念,一代传承人有一代传承人的艺术拓展、制作手法和经营格局。但不管岁月如何更迭,生活怎样变化,“泥人李”坚定的传承信念不变,对泥塑艺术的情怀不变,发扬光大的理想不变。如今,“泥人李”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为契机,通过泥塑艺术传播中华文化,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家庭作坊、社会培育、高校协作相结合的大格局。


一、李廷芳:为生计从事泥塑

“泥人李”的第一代传人是李廷芳。也有人说“泥人李”第一代传人是李茂功,这是不准确的。李茂功是李廷芳的父亲,他是清朝嘉庆、光绪年间的一位木工师傅,擅长木工雕花,在当地很有名气。但李茂功并没有接触泥塑艺术,所以,说他是第一代传人是不准确的。

李廷芳自小跟父亲学习木工雕花,可谓门里出身,加上聪明好学、领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木工雕花技艺。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李廷芳也应该走一条木工雕花的道路。但现实很残酷,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能够制作家具并雕刻花卉的只是少数富裕人家,所以生意很不景气,仅仅靠木工雕刻难以养家糊口。

李廷芳头脑灵活,大胆求变,由木工雕花转变为庙宇神塑。解放前,人民为了祈求平安,各地修建庙宇、塑神敬神的风气很盛,从事庙宇神塑活计很多,收入也比较丰厚。加上一定的木工雕刻功底,李廷芳进行了行业和艺术的大胆转变。李廷芳学习泥塑的师傅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曹继先,只是曹继先已经年迈,所以主要是跟随曹继先之子曹广仁学习。由于他聪明、勤奋,又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三年的时间就学成出师了。

李廷芳回到家乡柘城,带领全家人承揽一些泥塑制作的项目,同时根据当地的文化艺术需要,也进行竹马、龙灯、旱船的扎制和戏剧服装的制作,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人称“泥人李”。

随着李廷芳泥塑技艺的不断提高,其名声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柘城“泥人李”、天津“泥人张”终于结识。他和天津“泥人张”的张明山、张玉亭成为至交,互相交流泥人制作心得,切磋泥塑造型技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李廷芳做彩塑的颜料,也从“泥人李”那里购买。

在艰难的生活和不倦地艺术追求中,李廷芳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给人民带来安定幸福的生活。他积极要求进步,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劳苦大众做事。1947年,李延芳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194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李廷芳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组建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群众剧团,当选为村长、社长,后又调到县剧团负责舞台美术工作。1958年,他创作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1970年,商丘市要在中心广场树立毛泽东高大塑像,李廷芳参与了设计与制作。[1]至今,在商丘市中心广场的东北角,毛泽东主席的高大塑像依然矗立,供社会各界群众瞻仰。

李廷芳从事泥塑技艺几十年,创作了大量泥塑艺术作品,对于泥塑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和见解,作品的艺术水平很高。有专家评价李廷芳泥塑:李廷芳的泥塑作品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有力,形态之逼真,传神之微妙,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泥人李”泥塑从李廷芳开始,就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有一种开放、发展的境界。首先就是扩大交流,与业界高手切磋以提高自己;其次是顺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是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认清政治形势,走坚定正确的革命道路。


二、李秀山:创造泥土的生命

李秀山是李廷芳的儿子。初中毕业后,李秀山曾到商丘师范学校美术班进修,掌握了一定的中国画、西洋画技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特别是受到当地名家邱光正、周东海、曹天舒亲授,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于美术的理解也更进一步。李廷芳年事渐高,便把泥塑手艺传给了儿子李秀山,李秀山成了“泥人李”的第二代传人。

对于泥塑艺术,李秀山有自己的理解。

  1. 绘画艺术的融入

艺术之间都是相融相通的,早年在师范学校进修时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于中国画、西洋画技法的了解,对李秀山的泥塑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他的泥塑作品创作更加大胆和夸张,局部的工笔和整体的写意使作品具有巨大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欣赏李秀山泥塑,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力量,这力量是由内向外迸发出来的。

  1. 善于观察生活

李秀山说:闲来没事,自己爱仔细去观察生活,把握生活中的细节,领悟生活的真谛。因为观察深入,所以表现细腻。“在人物造型中多着重于面部刻画,加强对神态的表达。”[2]看李秀山的泥塑人物,会被其细节的逼真所感染,这是他作品最动人之处。

  1. 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根须,根须扎得深,才能够枝繁叶茂,才能够获得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李秀山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非常熟悉农村的生活情境、农民的生活状态。他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农村、农业、农民是李秀山心之所系,情之所钟。“秀山泥塑在形式上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有浓烈的乡土气息。”[3]《油》 《背娘赶集》 《出嫁》 《走娘家》等作品,都是农村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

  1. 广泛拓展创作题材

“泥人李”在李廷芳时期主要是庙宇泥塑,这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时期的需要。到了李秀山成为“泥人李”的掌门,泥塑作品题材大大丰富了。

首先是依然承接了多处大型泥塑的项目。如柘城玉皇庙“玉皇大帝”系列泥塑、三黄姑庙系列泥塑、河南省老君堂制药厂李时珍塑像,2003年,应商丘市文化部门的邀请,承接了中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商丘火神台的大型泥塑工程。

其次是民俗系列泥塑作品。包括农村生活中的婚丧嫁娶、柴米油盐等内容。作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北京画院院长李雪禅参观李秀山泥塑时,收藏的就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

第三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选材。李秀山在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中选取典型人物制作的泥塑作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了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

李秀山在其父李廷芳的基础上,又扩大了“泥人李”的发展格局。他注意从生活中选材、善于观察,使作品独具个性。从中国古典名著选取典型人物,又拓展了题材领域。所以,李秀山泥塑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就,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和奖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汝波曾给以高度评价:“李秀山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民间传统特色,极富喜庆生活气息。他运用了现代对比手法,使作品有冷有暖,有阴有阳,具有立体感,穿透力。他们父子的作品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他们是实力派民间艺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参观李秀山泥塑作品后,对李秀山、李廷芳父子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挥毫题写“技奇艺高”。

在各级各类展览中,李秀山的泥塑屡获大奖。2005年10月,作品《订婚》 《打柴》获商丘文化温州行工艺品展金奖; 2006年5月,系列泥塑作品荣获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举办的“木兰文化节”金奖;2006年8月,作品《博》获北京中国第三届年间艺术博览会银奖;2007年,《炎黄二帝结盟》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

各级政府、领导为“泥人李”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2006年7月,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子李秀山“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6年10月,“泥人李”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11月,在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落成仪式上,省委书记徐光春赞扬了李秀山、李亚伟父子的泥塑表演并合影留念;[4]2008年,李秀山被推举为柘城县政协委员。2008 年9月,在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柘城县秀山泥人李发展研究中心”,柘城县人民政府拨款24万元,在柘城县远襄镇南街兴建“秀山泥塑艺术馆”。艺术馆珍藏了李廷芳、李秀山、李亚伟祖孙三代泥塑传人的泥塑精品 300多件, 是目前我国首座个人泥塑专业艺术馆。


三、李亚伟:营造传承大格局

李亚伟是“泥人李”第三代传承人。但“泥人李”第三代传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承人团队,由李秀山的大儿子李国庆、二儿子李亚伟、女儿李云霞及儿媳王莲共同组成。李秀山的孙子李冲也可以进行泥塑创作,它将成为“泥人李”的第四代传人,但其年纪尚幼,泥塑技艺还不成熟,此处暂不论及。

在团队成员中,代表性传承人是李亚伟及其妻子王莲。

(一)泥塑艺术的拓展与创新

李亚伟出身于泥塑世家,对于泥塑从小耳濡目染,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小的年纪就在爷爷和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泥塑。和一般艺人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是,李亚伟没有囿于家庭作坊内的口传心授,而是积极地跳出来,到更高的境界去看泥塑艺术。2004年,李亚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受教于著名雕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李向群。他把现代雕塑与泥塑艺术结合起来,完成了学院派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无缝对接。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李亚伟完成在中央美院的学业,如果凭着自己名校毕业生身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在雕塑、泥塑方面的较高造诣,在国内一线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绝对是不成问题的。但他心系家乡、心系家族的泥人事业,依然返回柘城小县,肩负起“泥人李”的传承重任。

李亚伟的妻子王莲,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天津一家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和李亚伟结婚后,王莲辞去了报社的工作来到柘城,夫妻二人共同承担“泥人李”泥塑的创作研究和发展传承。

由于受学院派艺术理论的影响,李亚伟的艺术追求对其爷爷李廷芳、父亲李秀山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相较于李秀山泥塑的粗犷、豪放,李亚伟的泥塑是民间艺术和学院风格的有机结合。

首先,李亚伟的大部分泥塑题材依然是根植于农村生活。正如李亚伟所言:“小时候在农村,感到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嬉戏耍闹很有意思。”李亚伟的泥塑也没有走出儿时农村生活的圈子,他的泥塑人物,多是村童。内容也是村童的各种憨态、各种游戏,童趣十足,充满了乡村生活的乐趣。

其次,李亚伟泥塑的人物造型更细腻。他手下的泥塑人物,皮肤润泽,似乎吹弹可破。显示出制作者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李亚伟泥塑在服装、配饰等方面都有着色,这显得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反映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对于泥彩塑的研究,是李亚伟新的探索方向。

在泥塑艺术上的潜心探索,使李亚伟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和殊荣:

2009年7,《老子出关》《哪吒闹海》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2年9月,李亚伟泥塑作品《现代泥塑系列》荣获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一等奖;2012年12月,李亚伟泥塑作品《回娘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南赛区产品创意银奖;2012年6月,李亚伟泥塑作品《天天向上》荣获河南第六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2013年7月,李亚伟泥彩塑作品《放学路上》荣获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中原六省民间艺术节金奖;2013年9月,李亚伟泥塑作品《两小无猜》荣获河南第七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李亚伟个人也获得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柘城工匠”“商丘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二)泥塑传承的大格局

李亚伟是把“泥人李”泥塑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他说:“父母包括爷爷年纪都大了,如果说这一块儿没有人去继承,没有人去学这一项,这个民间艺术就丢了,所以完成学业之后我就回来把这一块儿给继承了下来。”因此,李亚伟不再满足于家庭作坊的小格局生产和经营,而是努力开拓局面,扩大影响。

2014年08月01日,成立“柘城县泥人李亚伟美术教育有限公司”,公司下辖两所学校:李亚伟艺术学校,位于商丘市柘城县学苑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南100米;李亚伟泥塑绘画培训基地,位于商丘市柘城县新建北街57号附近。除传授泥人捏制技艺外,还从事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2019年9月,李亚伟、王莲被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聘任为校外专家;2019年10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2019-2020学年)的通知》文件要求,通过学院遴选,聘任李亚伟、王莲为特聘岗教师。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李亚伟开设有“泥塑艺术工作室”。

“泥人李”的艺术水平已经引起河南更有影响力的高校关注,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商丘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商丘师范学院都与“泥人李”建立了联系,这些高校将会把“泥人李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专业实践基地,让更多的莘莘学子了解泥人艺术。


一百多年的发展,三代传承人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泥人李”今天的辉煌。但是,“泥人李”目前还仅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未果,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相比于前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14项泥塑项目,“泥人李”在艺术水平、收藏价值、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毫不逊色,其一百多年逐渐形成的科学合理、前景广阔的传承格局更是令人充满信心和期待。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泥人李”何时能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师瑜.秀山泥人李泥塑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1,4.)

[2]燕腾飞曹宏丽.对秀山“泥人李”泥塑的艺术分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6),52.

[3]李莉.品味秀山泥人李泥塑[J] ,大众文艺,2016(05),97.

[4]廖云霞,张凤敏. 关于柘城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 ,东方艺术, 2012(7),102.


基金项目:2019—2020 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资助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格局研究——以柘城“泥人李”为例(项目编号 20HNFYA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静(1987.02——)女,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