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技术教学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基于多媒体技术教学下的 小学语文课堂

刘伟

高州市荷塘镇东埇小学 ,广东 高州 525299

教育现代化的春风在南粤大地吹起,在创现的春风洗礼下,许多学校有着不一般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教育装备方面,都进行了大手笔的添置以及全面升级。现在,很多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进校园,教师办公现代化,教室多媒体化。可以说,教育现代化技术进教室的硬件条件已基本到位。为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创建以学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故就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进行探究与讨论。

  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创设授课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在课堂上再现主题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路径。它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参与,亲身体验情境中主人公所思所想达到小学语文学习目的,这既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小学语文的“学导式”高效课堂的目标。[1]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针对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故事、历史、游戏、歌谣等多种形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环境,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这方面的不足。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课文还未正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动”了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语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示儿》时,播放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达官显贵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岳飞抗金却蒙冤致死的短视频,以此导出两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南宋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而是只求苟且偷安。看完视频后,教师指名学生谈谈看了这个视频有何感受,以此让他们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探求,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合理利用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应如何利用,根据当前课堂的要求,需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把教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控制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将充分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甚至会造成拖堂的现象。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却能真正节约时间,能够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在学习目标、练习题以及记重点句子上,传统的黑板板书,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板书,有时把握不准往往会用掉半节课时间。而利用多媒体,只要结合实际,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件,突出课文的重点,可以轻轻一点鼠标,几秒钟就可以显示出来。

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在课件上提出学习目标: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理解生字,新词;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3、读了课文,哪句话最使你感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3、通过学习,你知道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些学习目标,通过这样明了简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下,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又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让他们变成真正的“课堂主人”。

3、有利于延伸课外,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等。让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2] 例如,在学完第21课古诗三首中《出塞》一文后,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关于龙城飞将——李广的资料,进而延伸有关“人未还”的诗词:李白《关山月》中的“由来征战地,不见还有人还”;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战争的残酷,了解人们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使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特别的是,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时,还可以将一些声像图文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教学情境,而且它的表现力可以引起学生在学习中的无限遐想,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无穷尽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为他们内心更高层次的思维活跃以及创新提供了一些动力。[3]

  1. 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需注意的地方

  1. 需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以学为本,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都必须牢记这一点。然而,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往往会无视学生会产生各种反应的可能,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呈现出方式死板、内容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控制在自己制作课件预先设定的流程上,扼杀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比如,在语S版五年级下册第7课《珍珠鸟》的课件中,教师提出一个较为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得最优美?”或“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句子?”这本来是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好问题,可教师早已把答案输入了课件,非得让学生的回答与课件预设的答案一致。从而形成学生回答一条,课件便展示一条的定性思维。一旦孩子的回答别具一格,超出了预设,不管这个回答多么有创意,教师照样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1. 需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能说明了在教学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从古到今都是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学导式”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那么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一个手段,充其量是帮助教师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越多年轻人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他们是新一代的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特别娴熟。这些年轻教师往往掌握不了使用多媒体的“度”,把握不住作为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本来是作为教师的助手出现的多媒体,却逐渐使他们成了它的奴仆,处处受制于它。 教师不能单单充当“操作手”或“解说员,而是应积极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学中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在如何把握主导地位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要知道课本有趣的地方,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出这些趣味点,让震撼的视觉、听觉感受来冲击学生对课本的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能量得以爆发出来。

  1. 需把握小学语文的实用性

教学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会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学缺乏诗意。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科目,它们的一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之下都是基本确定的,而且其结果也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能常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这些问题直观化以及形象化,让逻辑性的内容变得生动。可是在“学导式”课堂中,提倡要多读课文,而多媒体课件表面上的声、光、色,是不能取代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不能取代学生的语言,成为课堂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果一味夸大它的作用,甚至取代学生与老师的语言,那么多媒体缺乏情感的缺点将暴露无遗。

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时,不能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而把课件搞得花里胡哨、哗众取宠,这样只会让课堂质量适得其反。况且多媒体软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实际制作中,应从多媒体软件的学科、内容、用途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切忌华而不实。[4]所以每次备课,做课件时,都要从语文的实用性出发,回归语文的本真,这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