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险的仕途——从初中语文诗词看古代文人艰难入世之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凶险的仕途

——从初中语文诗词看古代文人艰难入世之旅

彭先春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绵竹实验学校 618200

《论语·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就命定了后世的文人传统,学而优,就一定要入仕途,进入官圈,不然,学就没什么意义,中国的士人文化被圈定了焦点主题——做官。于是,士人传统价值观就被规定下来了,进,则是成功,退,则是失败。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诗词的写家大多是入世者,其写作也记录和揭示了他们活在帝王时代的现实遭遇。

几千年封建帝王体制决定了文人的命运和写作题材,文人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陪侍在帝王身边,一心得宠,才好施展抱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旦傍上了帝王,文人就有升天之感。一旦有机会得志,文人就意兴盎然,朝气勃发,比如七年级下册所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就是文人得志标本式的书写——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那年王安石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政治抱负。这个庆历二年的进士在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被宋神宗看上了,擢任参知政事,后拜相,推行新法。这是文人从政的至高境地了,王安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靠的就是后台宋神宗,这个帝王决定了他的政治命运,其诗作也就彰显了一个未来得志文人的豪迈心性。

孟浩然一心要做官却做不成,王维就是他艳羡的成功入世者了。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这是正四品官职,相当大。但王维官途并不顺,以致中年以后他很有一段时间是“半官半隐”,最后上奏请求削去所有官职,归隐去了。王维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不顺的证据就是八年级上册所选那首《使至塞上》,它隐晦的记述了王维在朝中遭受排挤的际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虽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经典名句,也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落寞孤寂之感。公元737年春,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表面上看去是给王维封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可见朝廷争斗凶险。有了这些个遭遇,王维后来的人生选择就可以理解了,放下一切为官念想,静悄悄的做他的隐者去。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家世渊源决定了他入世之旅,他一心入仕途也是常理。但好像命运喜欢跟杜甫开玩笑,就是不让他顺顺当当的进入官圈。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却落第而归。二十四岁时,杜甫又开始漫游之旅,在齐鲁大地上浪,还写了一首杰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诗可见,年轻气盛的杜甫豪气干云,俯瞰众生,雄心壮志可见一斑。他实际的为官之路是怎样的呢?经历“野无遗贤”闹剧,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最后只被派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诗可以说风姿卓越,但是他的仕途之旅却是坎坷多舛,甚至很狼狈,被人忽视。

相比而言,李白就幸运一些,但他也有行路难,前途茫然的时候。这位谪仙,十五岁就诗赋出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求皇家官职,李白也要舔玄宗,献《明堂赋》和《大猎赋》,还谄媚玉真公主,献诗,投赠诗人权贵贺知章,终于被召进宫,供奉翰林,给皇上写诗文娱乐。但李白天性注定了他不是困于皇家酒池肉林的凡鱼,不然就不会要高力士为他脱靴了。就是因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他才被赶出朝廷。九年级上册所选《行路难(其一)》写的就是李白官场逆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写了两面的心思,一是被赶出朝廷的愤懑不平,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细心读者会发现,前面两次重复的“行路难”和两个感叹号,还有“多歧路”的不可预知未来,再来一个自问“今安在”,就道出了李白对前路茫然的感觉。

比起杜甫为官狼狈,中唐诗人刘禹锡可谓年少得志,官运畅顺。但刘禹锡为官生涯说得上起伏多舛。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王叔文赐死,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一道迎来官途厄运。初中九年级上册所选刘禹锡名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写他罢和州刺史返洛阳,于扬州初逢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感慨际遇之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永贞革新失败贬官,刘禹锡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被皇权废弃在巴山蜀水凄凉地。他会深感凄凉,愤懑不平,加之看见后辈风生水起,那份酸味自然浓郁,所以他自喻沉舟和病树。但刘禹锡毕竟是儒家绝学高手,应付这些不公正待遇,还是很有一手,处变不惊,乐观,旷达,自我宽慰。

文人臣服皇家,已是命定,就连一代文豪苏轼也未能幸免。苏轼21岁就名冠京师,起初官运顺当,因为不喜欢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离京,到了山东密州,那个时候他还意气风发,想着为国效力,言辞之间透露着“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兴。九年级下册所选《江城子·密州出猎》就真实记录了彼时苏轼的戎马战功心思——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这首词中,苏轼自比孙权魏尚,拉弓满月,准备好了要为国家效力,他还等着朝廷召唤,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但此一时期的苏轼也有隐隐担忧,在另一首写于密州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就记下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忧虑,这是朝廷争斗凶险的写照,不胜寒,意指高处的“战争”令人顿感寒冷不堪。

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让苏轼的人生大逆转,下狱,贬官,流放。苏轼后半生流离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一地比一地荒凉,尤其是到海南岛儋州,年已62岁的苏轼从皇家得到的发配,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在内心里,苏东坡还是坚持了作为文人的那份执着人品操守,这在八年级下册所选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真实的记录下来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寂寞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沙洲寒冷,就是不肯栖息寒枝。苏轼托物寓怀,孤高自许、蔑视流俗心境一览无余。

同样是在黄州,苏轼一是坚守自持,二是修炼出了笑看世间风云,淡定从容的心境。读一读入选九年级下册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可以真实的触摸到苏轼的文气脉搏和佛系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身处逆境,诸事不顺,挫折不断,不畏惧,不颓丧,搏击风雨,我行我素,笑傲人生的超然情怀。这份境界,这份人生感悟,哪是俗气之人可以比肩的呢,尤其是最后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角斗场的风雨,都不算什么,我“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处之。难得之人生大境界,大胸怀,俗流之辈无法想象。